據當地泥塑老藝人講,自有太昊陵就有小泥狗,因為這是紀念伏羲造物育人開始制作的……相傳,伏羲女媧摶土造人,從此人類得以繁衍,創造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人們因此尊伏羲為人祖爺,女媧為人祖奶奶。每年的太昊陵廟會上,大量展銷泥泥狗,也是為人祖爺守陵、報警和傳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所以,泥泥狗不僅是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更是遠古女媧摶土造人遺風的延續。
考察中記者發現,泥泥狗名為“狗”,實際多為猴的造型。最具特色的就是“人面猴”,它是傳說中的“人祖”。草帽猴,隱喻遠古洪災過后只剩下了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后代,女媧以帽遮臉避羞,兄妹成婚。貓拉猴,一只母猴騎坐奔走的貓身上,折射當時社會不同圖騰部落之間“搶婚”習俗……
泥泥狗用黑色鋪底,青、赤、黃、白四色點線勾畫,造型古拙荒誕,色彩神秘,多表現先民生殖崇拜內容。雖流傳千年,其造型和紋飾符號卻一直沒變,由此被稱為文化“活化石”,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和一些博物館購買收藏。人們看重的就是“泥泥狗”的圖騰文化和生殖文化。
“泥泥狗”的產地,集中在淮陽縣城東的金莊、武莊等八九個村莊。這些村莊距伏羲故都——宛丘城遺址僅有4公里,距太昊伏羲陵最近的地方僅2公里。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有做“泥泥狗”的傳統。每年春天的太昊陵廟會,為“泥泥狗”銷售搭建了平臺。廟會前許多村民開始捏制泥泥狗,然后提著籃子到廟會上叫賣。
“泥泥狗之鄉”——金莊行政村現有3200多人口,季節性制作“泥泥狗”的有2000人,專事“泥泥狗”的制作人員20多名。該村“泥泥狗制作世家”的掌門人任國和,是“河南省歷史文化遺產泥泥狗傳承人”。他從6歲起跟隨父親學捏泥泥狗,到現在已經50多年了。而今,任國和的泥泥狗工作室是村里最大的,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加入了傳承文化遺產泥泥狗的隊伍。他家的泥泥狗不僅在淮陽縣城和周口市有專營店,還進行網上銷售。
目前淮陽泥泥狗已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達1400多萬元。這對于幾個村的農民來說是筆可觀的收入。任國和等一批民間藝人有了新打算:在村里成立泥泥狗專業合作社,把泥泥狗產業做得更大。【原標題:淮陽泥泥狗圖騰文化孕育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