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淮陽羲皇文化廣場上鑼鼓喧天、氣氛熱烈,第四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這里拉開帷幕。
參加展演開幕式的周口市領導有周口市政協主席穆仁先,中共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鋒,周口市人民政府正市長級干部李紹彬,周口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丁建清,周口市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局長凌全貞,中共淮陽縣委書記楊永志,淮陽縣人民政府縣長馬明超;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郭書城,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劉春曉,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書記侯旭;其他省文化廳領導有山西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明亮,山西省文化廳調研員魏秀珍,湖北省文化廳巡視員沈虹光,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顧勁松,湖南省文化廳、河北省文化廳、江西省文化廳、安徽省文化廳、江蘇省文化廳、山東省文化廳的相關領導,還有河南省18個省轄市文廣新局的相關領導,部分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代表。
淮陽“太昊伏羲祭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淮陽傳統古廟會從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歷時一個月。利用盛會平臺,“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今年非遺展演的主題是: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共建和諧社會。
本次非遺展演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周口市文廣新局、淮陽縣人民政府承辦,是在前三屆基礎上的持續和提升,規模更大,涉及范圍更廣。展演以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山西、湖南、湖北、江蘇、江西、陜西等中東部10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類項目為主,主要表演形式有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曲藝等,比如首次在周口亮相的河北井陘拉花,為流傳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井陘縣的一種民間歌舞;江西婺源儺舞,是廣泛流傳于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湖南的棕包腦,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原生態祭祀舞蹈,因用棕片包著腦袋舞蹈而得名等。可謂精品云集、陣容強大。此次展演分6場,共有近30個省級以上項目、20余個周口市本地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展演活動。展演閉幕式將于3月30日舉行。
本屆非遺展演的主要特點:一是展演規模進一步擴大,由上屆8省擴展到10省。二是展演內容進一步豐富,展演項目更多更全面。三是展演水平進一步提高,在主要場次展演的非遺項目全部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四是展演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已輻射全國。五是展演宣傳周口宣傳河南宣傳非遺知識的效果進一步顯現,已成為全國知名文化品牌。本屆非遺展演集中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成果、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增強了民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成為宣傳周口、宣傳河南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開放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