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大早,匆匆吃過早飯,騎上電動三輪,拉著大鼓、鼓架,“于大鼓”又下鄉演出了。
“于大鼓”名叫于存祥,今年69歲,家住沈丘縣東城辦事處大于樓村,因自幼喜愛大鼓戲,平時無論忙閑,總會給人來上幾段,于是便有了“于大鼓”的綽號。
5年前,老于從村委會主任位上卸任。兒女都已成家,4畝地也流轉了出去,老于無事“一身輕”。忙碌了大半輩子,突然輕閑下來,一時有些不習慣。
有老伙計逗樂:“你平時不愛唱嗎?這下可有工夫了,不如把你的大鼓戲好好給俺唱唱,讓大伙兒樂和樂和。”
這句話老于入了心,“可不,自己吹拉彈唱功夫在身,還是省曲藝家協會會員,讓鄉親們圖個樂,也算老有所為。”
大鼓、支架,原來就有,可要“專業演出”,效果就瓤了些。重新加工,自己購置,老于頗費了番心思。
道具行頭有了,劇本咋辦?傳統劇目,老于了然于心。可老調反復重彈,總有讓人厭倦的時候。
做了多年的村干部,耳聞目睹鄰里鄉親的家長里短、農村的瑣瑣碎碎,不妨就地取材改編創作,鄉親們聽起來親切,品起來更有味道。
就這樣,老于開始了走村串戶,進行“巡回演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的文化下鄉。
5年了,老于走遍了周邊各個鄉鎮,文化大院、田間地頭、集會上、敬老院,哪兒都能看到他演出的身影。
每到一處演出,老于分文不收。人家不忍,說是為他添置些道具用,他執意不肯,推來推去甚至與人紅臉。有時趕上飯晌,人家留他吃飯,他也總會謝絕。
有人不解:“天天跑得跟瘋子似的,不收演出費,凈落累,你圖個啥?”“啥也不圖,就圖咱是共產黨員。我沒啥大能耐,能讓老少爺們兒開開心心,家家戶戶文明和睦,就知足了!”老于回答。
一次,某鄉鎮舉辦“五好家庭”表彰會,邀請老于助演。孰料天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別人勸他取消演出。“答應了就得按時到場,不能言而無信。”任性的老于硬是冒雨趕到現場,為鄉親們表演了《妯娌倆聯袂樹新風》《退彩禮》等劇目。
一次,老于在某村演出時,聽說村里一媳婦將婆婆攆到村外住,就和村干部一起前去做思想工作,并連夜創作了《婆婆也是娘》,在村里連續演出兩場。“婆婆勝親娘,真情暖心腸。四兩換半斤,婆婆也是娘……”現場,那位媳婦落了淚,第二天就將婆婆接回了家。
“‘于大鼓’就是中!”這是很多看過老于演出的干部群眾的評價。“就沖這句話,你說咱還圖啥!”老于常常這樣反問自己。
……
一個鐘頭后,老于來到了演出地點——敬老院。“于老師辛苦了。”敬老院院長高金朗迎出來,接過電動三輪。
“老于來了!老于來了!”剛剛吃過早飯的老人們爭著和老于打招呼。
“今天演啥?上幾次的節目都不賴!”74歲的周天成是老于的鐵桿粉絲。
“今天安排兩個傳統劇目,再表演一個我自己創作的。”說話間,老于已支起大鼓,穿上了他只有在演出時才穿的大衫。
“張莊有個張老漢,三年前命苦傷老伴。黨的富民政策好,張老漢桃花運兒交……”渾厚略帶沙啞的唱腔,伴著“咚咚”的鼓韻,《張老漢的幸福生活》開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