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殷商王子,商紂王的叔父,因進(jìn)諫紂王,被紂王挖心處死,留名于后世。有關(guān)“比干被挖心”的故事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書上說:“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于天,結(jié)怨于民,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后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jì)第三》記載:“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qiáng)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到了明人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把紂王剖比干之心這件事描繪得更加精彩絕倫,煞有介事。而比干的那顆心則變成了與眾不同的“七竅玲瓏心”。
后世帝王對于比干“忠心為國,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大加贊賞。北魏魏文帝云:“朕非武發(fā),封墓誰因?嗚呼介士,胡不我臣。”唐太宗祭文和詔書贊:“君誕靈山岳,降德星辰。苞金石以為心,蘊(yùn)松桂而為質(zhì),不以夷險易操,不以利害變節(jié)。”元仁宗《延佑碑》稱: “公屢切諫,大義斯伸;忠誠素挺,至隕其身;周武與義,孔圣稱仁。”明孝宗《頌文》曰:“公如不死,商其千秋;周雖明圣,甘終作臣。”乾隆御制詩:
“嗟哉斯人。遭殷之季”; “披瀝以陳,甘于殞棄。”
點(diǎn)擊數(shù):次 總張數(shù):6張 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作者: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