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評價他說:商人中的文化人,文化圈中的商人。要當真論起來,他自己也未必說得清他喜歡哪種身份。不過在青少年時代積淀的文學情結,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潘付友,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河南通俗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還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發表過眾多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今年50歲的他,中等個子,穿著簡單,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談笑自如。 鄭州晚報記者 馬燕 實習生 王之宇 通訊員 王斌 文/圖
相伴終生的文學情結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形成潘付友文化情結的重要時刻。那時的他正在高中時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以前所謂的“文學禁書”,大量的閱讀讓他愛上文學。改革開放后,文學的繁榮和復興推動著他對文學的執著追求。他在《人在旅途》的書中寫到:“青少年時代的喜好往往積淀成為一種情結,并且與人相伴終生。”
“人在旅途”,潘付友有一個重要的愛好——旅游。他覺得旅游是心靈的一種成長。在旅游中,他喜歡用相機記錄下一路的美好心情。他去過國內外很多地方,體驗不同的文化和風情,并且把這種體驗用一篇篇優美紀實的散文記錄下來。幾年里,他發表了眾多文學作品,獲得第八屆“河南省五四文藝獎”銀獎、文聯第二屆“大象”文藝三等獎等榮譽,并成為《東京文學》的專欄作家。
不過成為《東京文學》雜志社副社長、副主編的潘付友,辦著文學雜志,似乎完滿了他的文學情結。但是迫于市場的選擇和生活的壓力,他只有暫時放下,“棄文從商”,專心從事自己以前的事業。
商人與文學之間的心理平衡
和他談話的時候,他會指間夾著煙,隨意地找個姿勢舒適地坐著,沒有一絲公司董事長的架勢,只有在他間或的電話鈴聲中,才能看見他工作的繁忙。
1996年,33歲的潘付友反復思考決定創辦自己的建材公司,經過不懈的努力,把最開始只有3個人的公司漸漸做大,把公司送入正軌。商人重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不是合格的商人。商人的落腳點是商,而自己有點文人的作風,所以公司沒能發展到和其他大公司一樣的規模。”他說,在商海的沉浮,也讓他收獲良多,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戰,對于建材行業他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007年,他榮獲“中國企業創新優秀人物”稱號。
“不刻意鉆營地去追逐利益”,這是潘付友獲得心理平衡的中庸之法。如今,他又創辦了其他的公司。他說:“再過三四年等我把新的公司帶入正軌,我就退居幕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公益事業展現人文情懷
“錢只有花出去的才是自己的”,潘付友如此認為。他熱衷于公益事業,對于參加的公益活動,他本不愿多說,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沒什么好說的,用錢能幫助一些人,這也是一筆精神財富。
汶川、玉樹、林州、登封……只要有需要的地方他都會盡一分力。他認為個人力量薄弱,有時他也會聯系他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努力籌款、義賣幫助更多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潘付友針對希望小學的慈善活動都會有書籍捐贈,為孩子提供精神食糧。“只要都去做,社會會有更多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