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位于站街鎮新溝村的原灣,黃冶河右岸的寺嶺山下。寺 院背山面水,建筑雄偉,環境幽靜。寺前有一泉水池,池內種蓮,名為苗蓄泉。盛夏之際,荷花飄香,沁人肺腑。寺內外又廣植花木,修竹萬竿,簇擁古剎。每當月白風清之夜,靜坐禪房,微風吹動竹叢,颯颯之聲伴你入定,加之量吟蛙唱,遠遠傳來,構成一曲動人的樂章,令人為之陶醉。所以,許多文人墨客爭相來此游冶、讀書。每當節日來臨,更有眾多香客紛至沓來,進香禮佛。香煙繚繞,直上藍天,又是一番情趣。故而鞏義上人將此寺定為 鞏義八景之一,名為“竹林夜月”(亦稱“竹林古寺”)
由于歲月變遷,如今寺院早已不存在了,只有寺嶺尚兀立河 畔,好像在向游人講述“竹林寺”有趣的故事。
傳說明朝末年,寺院內一位主持,年高德助。除了平日常給 人家做佛事以外,還粗通醫道,閑了便上山采藥,為施主治病。有一次,他上山采藥,在深山里見到一株干年何首烏,已經成了人形,如果吃了它,便可上天永列仙班。主持高高興興地將何首烏刨下來帶回寺中,叫徒兒們在后院架起柴火,將何首烏放入籠中,要蒸七七四十九天才可食用。從此他連每天的佛事也不做了,指揮徒兒們蒸起何首烏來。眼看大功快要告成,到了42天頭上,有一家死了人,請主持去為亡者做佛事。主持聽了很犯難,他想再有7天,我就可以吃何首烏成仙了,偏偏又來了要做佛事的施主。不去吧,人家送了許多禮物,不好拒絕。無奈他勉強答應了人家。為了盡快回來,他帶了兩個高徒同去,其余徒眾一律在院內燒火。并再三交待,他不回來不準掀開籠蓋,否則定然資罰。徒兒們諾諾連聲,老主持這才離開了寺院。
師父走后,徒兒們認真燒火,燒到49天頭上,忽見籠縫內熱氣外冒,香氣撲鼻。小和尚忍不住了,便偷偷地把籠掀開,從何首烏身上夾下一塊往嘴里一送,香沁五內,美吃極了。于是大家早就把師傅的叮嚀忘了,便圍住蒸籠,你嘗一塊,他嘗一塊,不多時將何首烏吃的一千二凈。他們知道闖了大禍,年齡大點的徒弟說,咱們趁師傅不在家,把蒸籠里的水倒掉,大家都自尋生路跑了吧!于是小和尚們抬著桶,將蒸場沿寺院外墻倒了一圈,然后大家整理行裝,準備逃走。剛一出門,望見師傅帶著兩個徒兒匆匆趕回寺院。只好都跪在院中,等候師傅回來處置。頓時大家忽然覺得寺院在動,自己的身體也有飄飄然的感覺,并且冉冉離開地面。
師傅做完佛事,連午飯也未敢吃,就帶著兩個徒兒慌忙往寺里跑,當跑到黃冶河西岸,只見寺院周圍云霧繚繞,左晃有動,院中紅光滿天,直沖霄漢。就料到徒兒們偷吃了仙藥,便加快了步伐,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眼看到了山門前邊,他用手扶住石獅子喘氣,忽然山崩地裂似的一聲巨響,寺院騰空而起,小和尚們都成了仙,隨寺院消失在九天之上。主持和兩個徒弟不僅沒有成仙,而且賴以棲息的竹林寺也上了天。3人抱頭痛哭之后,只好離開這里,四處飄泊去做云游僧人。竹林寺從此在鞏義大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