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折脛河:稻香隨碧波在記憶中飄蕩(2)

2013/7/11 8:57:40 點擊數: 【字體:

 

  滄海桑田,留下無窮遺憾

  “一滴水也沒有了還能叫河?”淇縣鐵西工業區泉頭村村民牛永福、潘合義兩位老人從前常在肥泉池和折脛河里洗澡、撈魚。采訪時他們告訴記者,折脛河從1987年10月開始出現第一次干涸,1994年河的源頭又有少量泉水涌出,但很快再次銷聲匿跡,從此再也見不到水了。

  泉頭村因曾為折脛河的源頭而得名,緊挨著村邊的太和泉和飲馬泉在當地最為著名。與山東濟南的趵突泉相比,太和泉和飲馬泉在歷史上更為著名,趵突泉到了宋代“乃有趵突之稱”,從歷史角度來說,自商周時即聞名于世、“泉高數尺”的太和泉當為天下第一泉。

  太和泉和飲馬泉東西相距300米,分別筑有圍岸,形成了5畝左右、水面開闊的兩個大泉池,名曰肥泉池和飲馬池。飲馬池曾是紂王飲馬和給馬洗澡的地方,也稱浴馬池。

    遺憾的是,記者所看到的肥泉池和浴馬池已名不副實,雖然石砌圍岸尚存,但是池內卻長著麥苗和樹木。村民說,近些年常有外地人慕名來這里參觀肥泉池和飲馬池,結果只能看一看遺址。

  淇縣一位專業人士在介紹折脛河干涸的原因時說,泉頭村與其西面的太行山之間有豐富的地下潛流,潛流在泉頭村沖出了地表,形成一處處大大小小的泉水,泉水不分晝夜地涌出,形成方沼,沼滿水溢,匯集成河順勢流向東南,形成了折脛河。自上世紀70年代以后,一家家大型工業企業在泉頭村周邊建成并投產,其生產用水主要依靠打深井抽取地下水,導致折脛河賴以生存的源頭枯竭,許穆夫人詠唱的“毖彼泉水”成為歷史。 

  “魚米之鄉”漸行漸遠   

  “太和泉的水量特別大,從前抗旱時用22臺水泵同時抽水也沒有抽干過。”充沛的泉水讓河兩岸地區曾經被譽為“中原魚米之鄉”。泉頭村東南1公里的稻莊村即以盛產水稻而得名。這里所產的稻米與別處不同,米粒特別長,蒸熟后一粒粒全在鍋里豎著,吃起來甘甜醇香。據說從前皇帝非常喜歡吃稻莊村出產的大米,這里的大米于是成了貢品。

  清朝同治年間,河南巡撫錢鼎銘組織人力疏浚折脛河,歷時半年,耗銀6800兩。錢鼎銘認為折脛之名“不可垂訓也”,便在他撰寫的《重浚勺金河記》中將折脛河更名為勺金河,取意為一勺河水換來一勺稻谷。

  “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村民們記憶中的折脛河垂柳絲絲,蟬蛙爭鳴,景色宜人。肥泉和飲馬泉水冬溫夏涼,清冽甘甜,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因而又被稱為福泉。泉水流入河中,“通舟楫”。再流入沿岸的稻田,呈現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水鄉韻味。兩岸百姓因而對折脛河懷有特殊的感情。

  村民們在回憶過去時遺憾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對從前的折脛河記憶猶新。那時的肥泉池、浴馬池和折脛河非常清澈,走在岸上能看到水里成群結隊的魚蝦。村民潘合義老人說,大約是在1943年,侵華日軍的一個軍官看到肥泉池里有條1米多長的紅鯉魚來回游,便將身體靠在池邊的樹干上拿槍向這條紅鯉魚瞄準射擊,魚中彈后被日軍官撈了上來。

  日本軍官得到這條魚時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后來為了魚而命喪淇縣。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日本軍官又帶著一個長得很漂亮的日本女子來肥泉池釣魚。當時村里有幾個十來歲的孩子坐在一邊看他們釣魚。釣了一會兒,只見水面上有條大青蛇搖頭擺尾游過來,日本女子嚇得大聲尖叫。日本軍官連忙驅趕,可是那條蛇還是上了岸。日本軍官抓住大蛇后剝掉蛇皮,用刀將蛇斬為數截,竟蘸著白糖把蛇肉吃掉了。日本軍官吃完蛇肉后便兩腿發軟走不成路了,他認為這是肥泉池旁邊的龍王廟在作怪。當天下午,回到住處的日本軍官命令部下開車運來了日本兵。日本兵將鐵繩的一端拴住龍王廟的柱子,另一端拴在汽車上,用汽車拉倒了龍王廟。而這個日本軍官的病還是日益加重,后來竟臥床不起了。他對部下說:“我得罪了中國的龍王。我要把龍王廟重新修起來,求得龍王的原諒。”日本軍官似乎有所悔悟,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日本向中國投降了,這個日本軍官死在了淇縣。

  歷史上,達官顯貴及文人墨客到泉頭村觀景者絡繹不絕,在浴馬池南邊曾有一座由官府出資修建的亭子,名為觀瀾亭,專供游人在此觀賞折脛河水的景致。

  肥泉池的南邊曾有座武公祠,是為紀念衛國第十代國君衛武公而建。由于明代的地方官員看中了泉頭村的美麗風景,特意將位于淇縣耿家灣的武公祠遷建到了這里。

  2006年,村民在肥泉池旁邊平整土地時挖出一尊保存完好的石佛,石佛身高約1.3米,形象栩栩如生。由石佛的面部表情和雕刻工藝初步考證,該石佛應為唐代以前的文物。
 

折脛河:稻香隨碧波在記憶中飄蕩

村民平整土地時在肥泉池旁邊挖出的石佛,據稱為唐代以前的文物

  記者來到折脛河遺址沿岸采訪時,早年間稻浪千重、稻花飄香的稻田已變成了麥地,或建起了房屋。隨著光陰流逝,昔日令人陶醉的稻香和折脛河旖旎的風光已漸行漸遠。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假如許穆夫人能夠看到今天折脛河的模樣,又會發出怎樣的感嘆?
 

折脛河:稻香隨碧波在記憶中飄蕩

  泉頭村一處院落里殘碑斷碣記載著折脛河數千年的歷史變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濱晚報 2008-1-30 作者:陳志付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淇河之濱的美麗傳說:白蛇鬧許仙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