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在浚縣南街子貢祠旁邊,長著一棵四人合抱那么粗的楷樹。春天一到,滿樹都開滿了漂亮的花。有人說,天底下一共只有兩棵楷樹,一棵在孔子的老家孔林長著,另一棵在浚縣。要說起楷樹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哩。
浚縣南街的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七十二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了,子貢得知后,趕緊去奔喪,到殯埋孔子那天,子貢披麻戴孝,兩手各拿一根哀杖,一直把老師的棺材送到墳地,等到孔子的棺材入土后,子貢兩手拄著哀杖還是哭的抬不起頭來,手里拄著的兩根哀杖已經插進土里一尺多深了,怎么也拔不出來,子貢為報答他老師的恩情,就在孔子墳前搭了個草庵,守墓六年,以此盡孝。
守墓期間,子貢看著兩只入土的哀杖慢慢生根發芽了,他就用心澆培,兩棵小樹長的可快了,樹枝說是柳不是柳,就是槐不是槐,十分罕見,因念其恩師高風亮節,博學善教,應成為世人的楷模,子貢就給這兩棵樹起名叫“楷樹”,用來表示孔子楷模流芳千古。
子貢為了不忘老師的恩情,在守墓期滿準備回家的時候,專門把孔子墳前那兩棵楷樹帶回來一棵,栽在了自己院內,以志朝夕不忘師尊,從此這棵楷樹就在浚縣扎根了。2400多年來,楷樹根深葉茂,老干橫天,盤若虬龍,凌云擎空,枝干可四人合抱,巍然屹立,多年來沒有根生幼苗,孑然獨株。因傳說楷樹枝花能治婦女百病,所以每到花開季節,很多人都去采摘,但因花朵有限,采不到花朵,就采枝摘葉,有的還剝樹皮,結果在1940年這棵楷樹慢慢枯死了,到現在,枝干還橫倒在原子貢祠舊址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