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歷史傳說 >> 古老傳說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朱三太子與青龍寺的傳說

2013/5/21 9:48:04 點擊數: 【字體:


    話說明朝后期,政治極度黑暗,土地高度集中,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階級矛盾日趨激烈,明王朝已瀕臨潰滅。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于公元1627年登基。在他統治期間,皇室官僚廣占民田,賦役苛重,天災流行。從崇禎二年(1629年)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陜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連年發生嚴重旱蝗災害,草木枯焦,莊稼絕收,農民吃樹皮草根,甚至吃白石粉。然而明政府照舊催征田賦,還不斷加派軍餉,廣大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紛紛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們提出“均田免糧”、“平買平賣”的口號,深受城鄉廣大群眾的擁護,起義軍隊伍很快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在西安建國,年號大順,建元永昌,并積極準備對明政權舉行最后攻擊。軍情訊息很快傳入北京。崇禎皇帝急命禮部尚書王鐸奉手諭去南京募兵。王鐸在途經河南?h時下榻于察院(今?h第一實驗小學),并於崇禎十七年二月七日游大伾山,在龍洞南摩崖石上題字,即現存的“鷺濤虎岫”和“仙崿”兩處遺跡。

  從崇禎十七年二月,農民軍以疾風暴雨之勢,從陜西北上,經山西大同、宣化進入居庸關,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已至北京城西。城外明軍三大營不戰而降,北京西郊的農民也起來幫助李自成的軍隊攻城。就在這緊急關頭,崇禎帝密詔三太子的貼身太監王之明,讓他盡量多帶些金銀財寶,換上普通人家的衣著,帶領三太子逃出京城,“赴南京冀得”,就是奔三太子的伯父福王朱由菘(崇禎帝的堂兄)那里避難。

  說到福王,諸位會問,他不是在河南洛陽為藩王嗎?怎么又到南京呢?事情是這樣的:第一任福王叫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兒子,于萬歷(明神宗的年號)二十九年(1601年)封為福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到河南洛陽就國,得良田兩萬頃。他到洛陽就任藩王后,淫樂無度,廣蓄家產,貪暴成性,再加上連年蝗旱災害,廣大農民恨其萬分。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洛陽城,殺死了貪暴的福王朱常洵,以平民憤。其子朱由菘帶上母親鄒氏逃出洛陽,渡過黃河北上到了懷慶(今河南沁陽)。第二年農民軍攻占了懷慶,朱由菘母子失散。猶如喪家之犬的朱由菘又逃到了南京,并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繼承福王封爵,并蓄集江淮兵力。因此,崇禎命太監王之明帶三太子“赴南京冀得”。

  再說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農民軍攻進西直門并迅速占領整個外城。此時紫禁城內慌亂成一團,后宮的錦衣衛、太監宮女們紛紛攜財寶等物逃走。當晚,崇禎帝下詔把皇后和嬪妃們一律賜死。三月十九日晨農民軍攻占了紫禁城,崇禎帝在貼身太監王承恩的帶領下,離宮出后宰門登上萬歲山即煤山(今景山),在一棵老槐樹上吊死。同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在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的擁立下,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封王鐸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到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二十四日,清軍攻占南京,王鐸降清,福王逃至蕪湖被俘,次年被殺于北京。這是后話。

  回過頭來再說朱三太子主仆二人,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逃出京城后的第四天,便聽到南逃的人們紛紛傳揚京城全部失陷,崇禎帝已自縊煤山。太監王之命生怕農民軍追捕,又恐被人們認出主仆二人身份,所以帶太子盡量走一些人煙稀少的荒僻路徑。因王之明從未出過宮門,且太子年幼,故而行程十分緩慢。至順治二年(1645年)秋,二人才走到河南浚縣城西順河街,投宿在高家老店。主仆二人正用晚飯之際,聽其他住店的客人議論:南京早被清軍攻破,王鐸降清,福王被俘云云。主仆二人聽后,萬分懼怕,心灰意冷,一夜未眠。在走投無路、復興社稷無望的情況下,王之明決定,在?h浮丘山西麓,衛水之東傍(今浚縣城鎮菜園街南頭路東),擇吉地五畝,面南建寺院一座,取名曰“青龍寺”(又叫天放禪院)。主仆二人落發為僧,王之明取法號為孤大僧人,太子取法號為天放僧人,主仆二人以寺院避劫難,終日侍佛為事或云游他地。之后,寺內又收了不少僧徒,寺院香火漸漸興盛起來。朱三太子天放,隨著年齡的增長,思念母親的心情越來越重,在孤大僧人王之明的策劃下,在青龍寺北一箭之地(今?h城鎮菜園街路東“三霄亭”院內)建一座廟院,取名“遙參亭”,專供朱三太子天放母親靈位。每逢五日晚,天放僧人均到遙參亭母親靈位牌前,面北遙望天空,嘴里念念有詞,參拜母親。光陰似箭,到順治十七年(1660年)冬,孤大僧人圓寂,葬于?h城南五里許大道東側,其墓塔因距?h城內中心“文治閣”五華里,故人們俗稱五里塔?滴跏辏1673年)春,天放僧人圓寂,葬于寺院東側浮丘山西麓山披上。兩座墓、塔皆毀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h縣令劉德新曾騎馬巡訪青龍寺,見寺院已荒落,惜哉之下賦詩一首,并令屬下刻于碑上留念。其詩題名為“過天放禪院不遇”。詩的內容是:不堪匹馬曉霜前,因到雙林一問禪,香案沉云僧寂寐,石床墜葉鳥翩翩,客來竊喜虎溪近,人去空留龍杖懸,我已長生頻覓訣,無生更擬禮生仙。落款為:清康熙歲次壬戌之秋白云嶺石癡抱元子題。劉德新的圖章也刻于石碑之上。劉德新的號為抱元子。石碑今尚存于?h城鎮菜園街村民委員會對門路東“三霄亭”廟院大殿拜廈南墻上。青龍寺毀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據當地老人說,當時寺院內有大石碑數座,寺院后院有喂養牲畜的大石槽三條,每條皆有數尺長。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時青龍寺的盛世之景。可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青龍寺的舊址被村隊規劃為民宅。有當地村民講,寺院里的石碑被埋在一民宅的根基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