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陽明書院洗筆池石崖上方,有一處平坦的石坪,背依山崖下臨峭壁。崖壁上歷代文人題字比比皆是,有“東嗥舒嘯”、 “劃然長嘯”。旁有樓閣一間,題額張仙洞。張仙就是張三豐。樓內依石壁有一張臥榻,榻上有一石雕睡像,這就是張三豐睡像,人稱睡爺爺。旁邊還有一弟子正在為他打扇呢。每當天氣變化,快要下雨時,石像身上就會濕淋淋的,好像出汗一樣。
張三豐,本名叫張通,字君寶,號玄玄子。遼東懿州人,金末元初時道士!睹魇·方伎傳》稱張三豐長得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發如戟。傳說他無論寒暑,只穿一件納衣披一蓑衣。吃飯也很奇特,有時一餐能吃數斗,或一天數次,或幾個月不吃一次飯。破衣爛衫,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
張三豐曾在華州太守手下當一名小吏。一次他與太守去華山拜著名仙師陳摶。中間來了一位道士,藍袍葛巾,態度傲慢。陳摶對他十分尊敬。二人談笑風生,旁若無人。一會那道士從袖中摸出三個棗子,一紅,一白,一青。說來的倉促,沒帶禮物,只有這三個棗,我們分著吃吧。說完,他自己先吃了一顆紅棗,給了陳摶一顆白棗,剩下青棗給了太守,太守覺得被人下看,將青棗給了張三豐,張三豐立即吃了,頓覺精神煥發,身輕體健。道士大笑,飄然而去。大守吃了一驚,問這是何故?陳摶道:“這道人就是仙人呂洞賓,三個棗子是仙棗,分上、中、下三種。太守大人凡身俗骨,只能吃青棗,修身之道,不可一步登天。”太守聽后,懊悔不已。
而張三豐自從吃了呂洞賓的仙棗,已漸得道。能日行千里,登山時健步如飛。便浪跡江湖,還收了幾個弟子跟從他學仙求道。有一天他駐足金臺觀,突然對弟子說:“我今日當死。”不一會,就氣絕身亡。弟子們慌了神,趕緊為他辦理后事,剛要下葬時,聽到棺材里好像有什么響聲。弟子側耳細聽,原來里邊張三豐喊他的名字。大家七手八腳將棺蓋掀開。誰知,張三豐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從棺材里爬了出來。有了這一次,弟子們知道了張三豐會“陽神出游”。沒過多久,他又死了,弟子們等了幾天,不見他活過來,就又將他裝入棺材,埋到了山坡。其中一個弟子想念張三豐,光想著師傅再次“死而復生”,就說:“萬一師傅活過來怎么辦,我們不如扒開墳墓再看看。”一行人又回去將墓扒開,打開棺蓋,原來里邊空空的,什么也沒有,弟子吃驚不小,這死了的師傅往哪神游了?
早在這事之前,朝廷就想讓他進京傳授長生不老之術,幾次派人尋訪,都找不到他,這次張三豐“死而復生”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更急著找他,可是無從知道他的下落。
原來,這次他出游后,到了黃河岸邊的大伾山上。這里古柏參天,青石崢嶸,張三豐隱匿修煉,不為人知。他純樸敦厚,樂于助人,為周圍的鄉民做了許多好事。有一年收麥時,山下莊戶們作難人手少,忙不過來。到了夜里,從西北天空漫上來一片烏云,眼看就要下雨,還有好多麥子沒有收回來,心想,要是張三豐能來幫忙就好了。誰知天明到地里一看,麥子全被割倒,捆成了捆兒。主人很驚訝,心想,肯定又是張三豐這個大善人。于是,他們連忙跑到山上來,要感謝他,可到了張三豐住的地方一看,他已化作石像,石像身上還水淋淋的,像剛出過大汗。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傳遍了十里八鄉。人們都來敬奉張仙,并說他會氣功,自己身上什么部位不舒服,只要一摸石人像的部位,就會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石像通身被摸得光亮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