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龍洞因宋代人在天然石洞口雕刻五條蟠龍而得名,它生動體現了中華龍文化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傳統現象,龍洞吐祥煙自古就是浚縣八大景觀之一。宋徽宗還封龍洞之神為康顯侯,太師魯國公蔡京書寫圣旨,如今圣旨碑就在殿內存放。
傳說中的龍是祥瑞安寧,昂揚奮進的象征。明代人楊慎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后人將它們的形象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以示祥瑞安寧或消災辟邪。那么,龍生九子分別是誰呢?
囚牛(qiú niú):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歡音樂、蹲立于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在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物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yá zī):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斗,刻縷于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cháo feng):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蒲牢(pu láo):平身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狻猊(suā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赑屃(bi xì):又名龜趺、霸下,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撤出北京舊城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年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bi àn):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形象老慮。
負屃(fù xī):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的頭頂。
螭吻(chì wěn):(又叫鴟尾),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對九子龍的除上述幾種說法外,還有:
饕餮(tāo tiè):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么一段:縉云氏有不才之子,貪于飲食、昌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積極,不分孤寡,不恤究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蛑:應為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筑上滴水獸形。
椒圖:形狀象螺蚌,性好閑,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由于龍的特殊地位,據說歷史上龍洞就很靈驗。宋代政和年間,徐知縣到浚縣剛上任,就遇到大旱。他聽人說龍洞很靈,就率衙門里的人上大伾山求雨。燒香禱告一番后,到了夜里,烏云滾滾,電閃雷鳴,下了一場透雨,旱焦的禾苗返了青。當年“麥秀兩枝一禾四穗,”得了好收成。第二年又遇到個卡脖旱,麥苗干的能點著火。徐縣令和上次一樣又上大伾山求龍神降雨,還真的又普降好雨,莊稼豐收。徐知縣說,真是神龍啊!就寫了折子遞給了徽宗皇帝。皇帝一看大喜,命太師蔡京起草圣旨,封龍神為康顯侯。從此龍神名聲大振,千里百鄉的人都來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