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在此之前,據傳夏啟曾作有《九辨》、《九問》,其詞早已失傳,夏商之際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商朝〕箕子
《麥秀歌》作者:箕子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史記·宋微子世家》版本)
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生長于古都朝歌(今淇縣)!尔溞愀琛肥腔映軙r慨憤而作,“是富于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在寥寥十數字中,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而且又是凄涼悲惋,用的是何等經濟的文學手腕!《中國文藝詞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后世寓意詩的發端””,評價甚高。后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譯文:
淇河兩岸麥已秀齊,早秋禾苗染綠大地。
那頑劣的小孩子呀,不和我友好瞎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