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名人名家 >> 名人與河南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尋訪翟讓故里

2012/5/3 9:31:07 點擊數: 【字體:


    福勝寺救過全村人的命

    品嘗過翟村山藥美味的人不在少數,而感受過翟村文化的人恐怕不多。沿新區東北方向一路直行,在淇濱區及大賚店鎮干部的熱情引領下,我們“文化鶴壁行”報道組很快就踏上了翟村的土地。

    村頭福勝寺內火熱的勞動場面吸引了我們。寺院內七八位上了年紀的男子正在忙碌著,地上到處是木屑和木料。原來,他們正在打制房梁,準備重修福勝寺。院子的西北角,幾個女人正忙著蒸山藥。村支書劉希貴說,自從學校從寺院搬走后,村民們便開始商議捐資重修福勝寺,“這不,連鍋里的山藥都是大家伙自愿送來的”。

    提起寺院,在場的村民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福勝寺建于唐朝開元十七年間,占地面積6680平方米,原有房屋33間,寺院內有大雄寶殿、中王殿、三教樓等建筑。因大殿幾十架木梁縱橫交錯、結構復雜,所以又叫“亂梁寺”。寺內一些建筑多毀于戰亂,目前僅存一些碑刻、飛天塔芯等遺存。

    村里的老人說,福勝寺原有的“亂梁結構”,在全國只有3處,除福勝寺外,北京、南京各有一處。

    談話中,我們能感受到福勝寺在村民心中神圣的地位。

    解放后,福勝寺被改建為學校,寺內的房屋成了教室,僅取大殿房上的木梁就蓋了幾十間教室。如今,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教室成了危房。2000年,村里給孩子們蓋了一所新學校,福勝寺成了村里的“文化大院”,內設書畫館、民俗館、文化陳列館、戲迷俱樂部等。

    自從村里成立歷史研究會后,村民們開始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目前已收集了石獅、石碑、石塔等文物100多件,其中最珍貴的有八龍八獸石壁、兩龍五獸石壁、白玉塔芯等。

    重修福勝寺是很多村民的心愿。65歲的村民許尚蘭說,重修福勝寺不僅因為它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更因為這座寺院曾經救過全村人的命。

    老人說,抗日戰爭時期,福勝寺是民兵和游擊隊抗擊日寇的指揮中心,寺院內的大鐘就是指揮信號。在游擊隊的帶領下,村民們在福勝寺大殿下挖了一條1500米的地道,地道高1.5 米,寬1.7米,并設有防毒、防水設施,可容納全村人隱藏。地道向西可通過坑塘中的蘆葦蕩,向東可至村頭的排水溝,一旦有敵人入侵,民兵、游擊隊就利用地道和坑塘中的蘆葦蕩與鬼子、偽軍周旋。

    據村里的老人們回憶,1944年的一天,日軍突然夜襲翟村,深夜外出的村民洪雷聽到了日軍行進的腳步聲,他迅速跑回村莊,撞響了福勝寺的大鐘。聽到鐘聲后,在民兵的指揮下,全村人迅速躲進了地道。在掩護村民轉移時,郭玉善等3位村民被鬼子活活燒死在地道口。

    當年為了保護寺院,村民還把一些珍貴的碑刻藏在地道內。直到幾年前,位于大殿前方的一段地道塌毀,村民才將幾通保存完好的石碑從洞中搬出。

    由于年久失修,地道很多地段已經坍塌。村民許尚蘭說,現在大家富裕了,就想到了地道和福勝寺,他們準備對寺院和地道進行搶修,把它建成一個“紅色旅游”點,教育后人們不要忘本。

    翟讓故里

    翟村是淇濱區的第一大村,全村在冊人口4500余人,占地面積萬余畝,耕地8000畝。單從外表看,翟村最有特點的,當數福勝寺外的百畝坑塘,如此大的水塘,在北方平原地帶并不多見。

    相傳,坑塘與隋末瓦崗軍的創建人翟讓有關。

    據史料記述,翟讓,翟村人,生于公元574年,卒于公元617年。少時讀書不多,但為人仗義,樂善好施,口碑甚佳。翟讓任東郡法曹(司法小官)時因得罪上司而入獄,后被人相救逃回家鄉,一度以燒磚瓦、泥陶為生。

    隋朝末年,翟讓率眾起義反抗暴政,與部將單雄信等在淇河、永通河、永濟渠以及黃河沿岸一帶,劫掠富商船只和朝貢的貨船,以致“資用豐給附者益眾”。所部被稱為瓦崗軍。

    隨著農民起義軍的不斷壯大,瓦崗軍戰滎陽、破洛倉、取黎陽、大敗張須陀,所到之處,開倉濟貧,聲振,很快便控制了整個中原。

    公元616年,李密率眾投靠瓦崗軍,翟讓視其為密友,并主動讓賢。李密執掌瓦崗軍大權后,翟讓很多部下不服,多次勸翟讓重掌大權。李密得知后,害怕失去手中的權力,于公元617年將翟讓殺害。翟讓死后,部將把他的尸體偷偷運回故里翟村安葬。村民為了紀念翟讓,將流經村里的一條河命名為翟泉河。

    唐朝建立后,李氏王朝感念瓦崗軍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的貢獻,便在當年瓦崗軍的練兵處翟村修建了福勝寺,請來高僧為死亡的瓦崗軍將士超度亡靈,并加賜“萬歲牌”,要求到此的武官下馬,文官下轎。

    關于福勝寺的修建,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說。相傳唐朝開元初年,民間盛傳翟村位于“九龍口”上,有帝王之氣。也許是出于對瓦崗軍的敬畏,唐朝皇帝才決定在翟村修建福勝寺,修建時授意工匠們采用“亂梁結構”,使大殿內的幾十架木梁縱橫交錯,以鎮“邪氣”,驅除“帝氣”。

    由于年代久遠,可供后人考證的資料甚少,長期以來,翟讓墓的確切位置一直是個謎。直到2003年春天,一位村民在開荒時發現了一塊青磚,磚長30厘米,寬15厘米,刻有“翟公讓之 墓”的字樣。于是大家斷定,青磚下的墳墓就是翟讓墓。

    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于翟村街頭的百畝坑塘。坑塘與九條河流相通,一年四季有水。

    村民們說,村里的老一輩人都說坑塘是當年瓦崗軍燒瓦、燒缸取土時留下的土坑,由于這一帶地下水位較淺,土坑后來漸漸變成了現在的水塘。

    翟村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洪克良指著坑塘西側的一個小土丘說,那就是翟讓墓,今年坑塘水大,墳墓四周已全部沒入水中。

    抬頭望去,只見坑塘四周垂柳依依,塘中水波蕩漾,水中干枯的蘆葦隨風沙沙作響,耳邊仿佛響起了瓦崗軍馳騁疆場的喊殺聲。

    如果坑塘如村民所說,是瓦崗軍留下的話,那么,部將們將翟讓葬于此地的用意便不難理解,他們希望這位英雄和死去的將士永遠在一起。

    相傳,翟村為春秋戰國時期翟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子民多以翟為姓,興盛一時,后被齊、魯、衛三國所滅。

    翟國滅亡后,翟姓分為兩支,一支留在本地,一支遷往安徽、河北一帶。由于翟村地理位置優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戰亂、瘟疫使留在本地的翟姓人也漸漸離開故土,翟村一帶的翟姓人越來越少。

    現在,翟村除一座翟公祠、一條翟泉河外,已經沒有了姓翟的人家,這多少讓翟村人感到遺憾。現在的翟村人以洪、鄭、張、劉等姓氏為主,這些姓氏都是后來遷居到翟村的。

    由于年代久遠,翟姓人多遷往外地,目前村里留下的可供考證的遺存不多,我們也無法知道更多有關翟讓的故事。但從村民們談起翟讓時的語氣中,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翟讓就出生在這里,翟讓帶領瓦崗軍從這里踏上征程,然后又回到了這里。

    感受“翟村文化”

    2004年的冬季,平時有些冷清的福勝寺突然熱鬧起來,寺院里一下子多了3個“衙門”——翟村歷史文化研究會、翟村民俗博物館和翟村書畫協會掛牌成立。

    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寺里觀看剪紙、書畫比賽,一雙雙握慣了鐮刀、鋤頭的手,拿起了剪刀和畫筆,剪龍畫鳳,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鄉親們創作的素材。

    村民王忠是剪紙比賽中為數不多的男選手之一。今年65歲的王忠說,從他記事起,村里的女人們個個都會剪紙,他姑姑就是村里的剪紙高手,每次姑姑剪紙花時,他就坐在旁邊偷偷學,慢慢他也學會了剪紙。雖然大家認為剪紙是女人干的活,但王忠還是喜歡剪紙。

    劉希貴說,村里有很多人都會剪紙,村里也定期舉辦剪紙比賽。剪紙高手中,有年過八旬的老太太,也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年前去世的賈蓮英老太太就特別癡迷剪紙,去世前,她躺在病床上還在剪紙花。

    翟村有很多協會,如山藥種植協會、剪紙協會、戲迷俱樂部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戲迷俱樂部。俱樂部共有28人,有年輕人,也有老人,農閑時,大家就聚在一起自娛自樂。開始時,大家只會唱一些折子戲,后來開始學本戲,沒人教,俱樂部就托人買來光盤,讓功底深的老人抄寫成戲本。村民王忠說,老人們將光盤里的所有唱詞逐句抄寫下來,然后再復印發給戲迷俱樂部的成員,背會唱詞后,再跟著光盤學動作。就這樣,他們現在已經學會14部本戲。

    后來,村里為戲迷俱樂部請來了一位專業老師,學唱本戲不再那么困難了。隨著戲迷俱樂部的名氣越來越大,農閑時,開始有人邀請戲迷俱樂部到周邊村莊演出了。【原標題:尋訪翟讓故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鶴壁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