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鶴壁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鶴壁

藝民追捧天價泥咕咕雕塑

2013/7/16 17:43:44 點擊數: 【字體:


    成立不久的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第一批推出了3件作品:《藍田泥塑》、《王鐸詩稿》和《全遼圖》。

  作為個人收藏的珍貴歷史作品,《王鐸詩稿》和《全遼圖》受追捧并不奇怪,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當代民間工藝大師王藍田的一組83件泥塑作品。按照文交所份額化交易規則,這一組合被分成200份,持有人保有其中40份,其余160份上市交易。盡管藍田泥塑估值高達3000萬元,卻成為最受投資藝術品的“藝民”追捧的作品,中簽率只有7.4%。來自全國的2155名投資者,爭相申購王藍田大師的這組作品。

  《藍田泥塑》是已故工藝美術大師王藍田的作品組合,整個組合基本涵蓋了王藍田大師一生的作品形態。王藍田大師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是中國泥塑作品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個農民,王藍田很少走出浚縣,但他的泥塑藝術卻代表著中國泥塑作品的最高境界,能夠成為鄭州文交所首期份額產品預約登記的熱點,正說明了藝民們對王藍田大師的高度認可。

  “小玩藝兒”登“大雅之堂”

  提到“藍田泥塑”就不得不提浚縣的泥玩具,俗稱“泥咕咕”,主要產于浚縣黎陽鎮楊玘屯村,是當地農民即興創作的玩藝兒。在全國眾多的泥玩具中,浚縣“泥咕咕”是較為大氣的一種,有不少令人叫絕堪稱大手筆之作。由于沒有過多的易壞的立體細部而更適合把玩,且更有審美性,這種適用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雕塑基本特色的體現,欣賞這些作品,不自覺中會感受到遠古文明的氣息,牽出你一些兒時的回憶,許多的聯想,文化、歷史、鄉情、人生的感慨,這就是浚縣“泥咕咕”的藝術魅力。

  “藍田泥塑”得名于王藍田先生,先生出生在楊玘屯村,是地道的農民,小學文化,生前曾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理事,河南省知名民間藝術家,浚縣民間藝術協會理事。民族的記憶往往發自于童年的印記,先生自幼酷愛民間藝術,六七歲就開始隨祖父母捏制泥玩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地參展,深受國人好評。并且還走出國門,在新加坡、日本、法國、美國、英國、德國等處展出,揚名海外。

  前些年,鄭州文交所首席執行官張保盈第一次見到王藍田的作品,就深感震撼:王藍田隨手幾下捏出的馬,脖子很長、四肢很短,夸張的造型透露出樸拙和張力。他的作品線條流暢,粗而不流于俗,細而不流于媚,神采突出活靈活現,堪與大寫意的中國畫相媲美。從抓取題材到捏制敷彩都顯示出一種十分灑脫的隨意性和濃郁的鄉士氣息。技藝熟練,操作自如,其手法極其輕松灑脫,線條的粗、細、強、弱、徐、急、輕、重,達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于古拙質樸中,透出其靈性。

  藍田泥塑創造了歷史

  2009年2月10日,民間藝術家、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者王藍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天,遠在北京的農展館里,正轟轟烈烈舉辦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作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浚縣“泥咕咕”最重要傳承人,王藍田老先生再也去不了了。

  其實,老先生即便活著也去不了,以中華文明發祥地耀世、以文化資源大省自居的河南,竟沒有參展。這足以體現河南在對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多紕漏。河南的瓷器、汴繡、朱仙鎮年畫、唐三彩、泥咕咕……盡管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但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市場認可,也缺少資本的追捧。藝術品價賤,藝術家太窮的現象比較普遍,不利于藝術傳承。

  “泥咕咕”在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首期份額產品搖號中引起如此大的關注,無疑提高了浚縣“泥咕咕”的知名度,為河南藝術品市場注入了活力,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楊玘屯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咕咕”的集中產地,素有“泥玩具之鄉”、“泥塑第一村”之稱,被民俗學專家稱為研究歷史的活化石,是典型的地域文化。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浚縣政府對泥塑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壯大非常重視,為此,引導其專門成立了“泥塑藝術研究會”,組建了楊玘屯泥塑藝術發展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規劃建設了泥塑原生態村項目,以大伾山景區為依托,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咕咕”文化貫穿其中,形成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旅游休閑、動手參與等為一體的綠色時尚消費產業園。但規模以及知名度仍然很有限。

  藍田泥塑在鄭州文交所份額交易,為浚縣泥咕咕的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浚縣縣委副書記、宣傳部長張波告訴記者,藍田泥塑即將份額交易、并估值3000萬元的消息傳到浚縣,大家感到非常振奮。一方面,確實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的價值,同時也感到,浚縣的“泥咕咕”以前還是缺乏宣傳,就像藏在深山的珍寶一樣,長期不為外界所知。縣委要求,要抓住藍田泥塑份額交易的歷史機遇,盡快研究如何更好推介浚縣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加快浚縣文化產業的發展。

  藝術品和藝術家價值最大化

  藍田泥塑引發的沖擊波,讓人意外的同時,也引發我們去回顧河南的藝術珍寶,回顧那些為傳統藝術付出畢生心力的藝術家們。

  汴繡、木版年畫、鈞瓷、汝瓷、唐三彩……在輝煌的歷史和奪目的光彩背后,都有著難以為外人道的辛酸和苦澀。一些民間工藝大師盡管技藝精湛,卻不得不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還有一些大師的技藝,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

  幾乎每一件民間藝術品都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但是大多數國人一直認為民間藝術品只是“游商販售的兒童玩具”,沒有什么文化內涵,上不得臺面。在政府和新聞媒體對民間藝術品的介紹當中,也很少提到它們蘊含的文化意義。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民間藝術品都要耗費制作者大量的精力。但在宣傳介紹這些藝術品的時候,它們背后凝結的艱辛勞動卻很少被提及。國家對民間藝術品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也讓真正精致的民間藝術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一些擁有較高藝術修養的外國人,會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眼光發現中國民間藝術品中的精粹,并慷慨解囊購回收藏。如果有一天,我國最高水平的民間藝術品,只能在倫敦或巴黎的博物館里看到,那將是整個國家的悲哀。

  針對河南而言,憑什么同樣都是泥制品,一個紫砂壺的大師一年只需幾件作品面世就可以衣食無憂,而做泥咕咕的民間大師就是忙碌一年也只是解決個溫飽問題?這無疑是我們沒有挖掘出我們的民間藝術品的價值,《藍田泥塑》通過文化與資本的對接,將為民間藝術品價值實現帶來契機。本報記者 方化祎 實習生 羅 棟【原標題:藝民追捧天價泥咕咕雕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 2011年05月1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