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訊河南小皇后豫劇團王紅麗主演的現代豫劇《鍘刀下的紅梅》,塑造出一個新的劉胡蘭形象。該劇除了將赴西安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的演出,還將作為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劇目在河南省巡演150余場。
《鍘刀下的紅梅》是該團傾注近百萬元投排的大戲。去年,王紅麗曾帶該劇晉京公演,每場觀眾超過了1200人。新修改后的《鍘刀下的紅梅》截取了劉胡蘭從被捕到犧牲這短短一段時間中的經歷,巧妙地采用了電影“閃回”的技巧,把現實與回憶交織在一起,使戲劇沖突更為激烈。該劇還巧妙地運用了一條辮子、一個發卡、一枚銅板等小道具,使英雄人物的性格更為生動豐滿。并以“情”貫穿于始終,一層層、一縷縷地激發觀眾的共鳴。
由宋西庭編劇、余笑予執導的這出戲,對15歲的劉胡蘭并不刻意拔高,而是著力挖掘英雄成長過程中的童心童趣,細致入微地展示出英雄的精神世界,使以往定格了的英雄煥發出新的光彩。尤其可貴的是,在創作中有意識地把英雄人性化,性格化,劉胡蘭的稚嫩和天真甚至不成熟不但無損于她的形象,反而更打動人心了。
王紅麗說:“現在再寫革命烈士劉胡蘭的戲很難,一是她的故事家喻戶曉,況且她犧牲時才15歲。在她短暫的經歷中,最閃光的是她面對敵人的鍘刀時毫不畏懼、壯烈捐軀的場面。而趕做軍鞋、堅壁清野、掩護傷員這些事已被諸多藝術表演形式一寫再寫,一演再演。二是從解放戰爭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歌劇、豫劇、晉劇、舞劇、京劇,乃至電影、電視劇等都排演、拍映過劉胡蘭的故事,在觀眾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要突破這些原有的形式和框框,塑造一個嶄新的劉胡蘭的藝術形象的確不易。所以,我們從她的年齡、性格入手,創作了一位未成年的、身上充盈著革命理想主義和性情爽朗率真的胡蘭子。”(唐雪薇)【原標題:
《鍘刀下的紅梅》 散發著童真童趣的劉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