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浚縣正月古廟會民俗音樂現象調查

2013/4/16 17:56:43 點擊數: 【字體:


    摘要:2008年浚縣正月古廟會中的社火表演被文化部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對這一民間藝術進行了田野調查,探究社火民俗音樂形式主要為打擊樂、吹奏樂,藝術特征為樂舞合一、原汁原味的生活藝術、觀演合一和表演舞臺的隱伏化。


  關鍵詞:浚縣古廟會 社火民俗 樂舞合一 觀演合一

  一 引言

  浚縣地處豫北,系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文化積淀豐厚,文物薈萃,以太行山余脈大伾、浮丘兩山為依托的正月古廟會歷史悠久、影響深廣、規模宏大,它集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其時間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多月,波及臨近的安陽、新鄉、濮陽、長垣以及河北、山東、山西、安徽、湖北等周邊省的一些縣,其高潮一個是初九到大伾山,一個是十六到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日客量達30多萬人。這一天來自各地的50余家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

  二、社火民俗音樂的形式

  浚縣正月古廟會中的民俗音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的民俗表演緊密地結合為一體的。在這些民俗社火表演中,音樂主要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現,可以分為打擊樂和吹奏樂兩種形式。這兩種音樂形式與其他的民俗表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民俗社火表演。

  1.打擊樂

  打擊樂在社火表演中主要的作用是為秧歌、武術、高蹺等表演形式進行伴奏。打擊樂的樂隊編制為:一面直徑一米左右的大鼓、二至三把大镲、二至三把大鐃、五至十把大號。打擊樂的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形式就是以盤鼓隊的形式出現,在浚縣古廟會中比較獨特的是表演者多為25~45歲的女青年。整個盤鼓隊大約由15~20面打鼓組成,表演者把大鼓用絲綢掛在脖子上雙錘敲擊大鼓跟著領鼓者的指揮進行表演,表演時還齊聲喊著"嘿嘿"等節奏象聲詞。正月古廟會中社火表演的打擊樂屬于中原傳統打擊樂體系,其經常演奏的曲牌有《狗撕咬》《戰堂》《呼延調》《一陣風》等,這些曲目一般都是單曲體,作品都比較短小,演奏時既能獨立成曲,也可一氣呵成連起來演奏。其演奏手法多用重復、變奏方法進行。"轟轟轟轟 轟轟X 鏘鏘鏘鏘 鏘鏘X"、"轟轟轟 鏘鏘鏘"、"轟轟鏘 轟轟 鏘"、"轟鏘轟鏘 轟轟鏘"這幾種以八、十六為主要特征的節奏型是構成鼓樂演奏的最基本要素。

    2、吹奏樂

  在廟會的社火表演中吹奏樂的作用主要是為"挑花籃""劃旱船""大頭娃娃"這幾樣表演進行伴奏。上述這幾樣社火表演形式在表演過程中由于律動性不如"秧歌"、"高蹺""盤鼓"等強,其音樂伴奏要求更加旋律化,所以用吹奏樂進行伴奏。吹奏樂的樂隊編制為:一把嗩吶、兩把笙、一面小鼓、一面小鐃。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些吹奏樂中基本上沒有像二胡、琵琶等一類的民族弦樂樂器,就這個問題專門詢問了社火表演隊伍中的演奏人員,據當地的演奏人員的說法是因為社火表演的流動性較大而二胡等弦樂器一般都要求坐著演奏,所以社火表演中很少加入二胡等弦樂器。在樂曲選擇方面主要以輕松歡快的樂曲為主,以襯托節日的歡快氣氛,其經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有《全家福》《羅戲娃娃》《大八調》《小八調》等樂曲。在行進演奏過程中嗩吶、笙和鐃都是表演者手持樂器進行演奏,而小鼓則是綁在自行車的側面,一人推車一人演奏。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吹奏樂是所有社火表演形式中最不容易引起觀眾注意的一種社火節目,觀眾的注意力大多數都集中在秧歌、高蹺、旱船和打擊樂等一些表演形式上。打擊樂由于其音響效果很大,同時大鼓、大鐃、大镲的視覺效果也是虎虎生威,所以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而秧歌等表演形式由于其人物扮相的視覺沖擊也容易引起觀眾們的好奇;而吹奏樂在其中則不具備上述優勢,加之廟會視聽環境嘈雜所以吹奏樂只能以配角的形式出現。但是這絕不是說吹奏樂的作用不重要,因為如果沒有了它,那么依賴其而存在的"挑花籃"和"劃旱船"的表演形式將失去進行舞蹈動作的指揮中樞所在。

  三、社火民俗音樂的藝術特征

  1、"樂舞合一"

  在中國遠古時代詩、舞三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樂舞合一的表演形式乃是中國傳統音樂起源和發展的主要傳承方式。關于中國音樂的表演形式已經有學者做出過了精辟的闡釋:(音樂)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是指聲音與形體表演相結合的各種'視聽覺綜合藝術'。從遠古的'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夏商周時期的歷代'樂舞',漢唐時期的'魚龍百戲''相合、大曲''燕樂大曲'、,宋元時期的'唱賺''諸宮調'……、直至近現代的各民族的'社火''秧歌''木卡姆''打跳'等各種民間歌舞和樂舞,各種鑼鼓樂、吹打樂和絲竹樂等傳統器樂體裁,以及現存數百種傳統曲藝與戲曲,都無一不屬于'樂'所指的范疇,無一不兼具視覺表演和感知特征。"

 浚縣正月古廟會的民俗音樂表演同樣也具備這樣的民間文化的特征,甚至說保存得更為完整。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通過試驗證明如果把這種現場演奏的音樂剝離出去的話,這些民俗表演將變得索然無味。同時表演者和觀演者的情緒也明顯低落了許多。而現在很多的城市的健身秧歌和電視晚會中所存在的秧歌表演基本上是以經過MIDI處理的音響音樂作為其伴奏音樂的。

  2、原汁原味的生活藝術

  浚縣正月古廟會與山東泰山廟會、陜西白云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并稱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由于它的會期長、波及范圍廣、客流量最大所以又素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在這華北的四大古廟會中可以說浚縣的民間藝術是最地道的"本地生活藝術"以北京妙峰山廟會來說,在會期期間來自北京及其周邊省市的50余支表演隊伍齊聚妙峰山進行匯演,但是這些表演隊伍中一大部分都已經職業化了;而陜西的白云山廟會則主要是以祈福為主的宗教性廟會,期間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民俗表演;山東泰山廟會民俗表演規模比較大,但是同時廟會期間也有政府部門出面組織的大規模的職業化的歌舞性表演,這些表演在廟會中也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浚縣正月古廟會的民俗表演則是整個廟會的核心內容,50余支社火表演隊伍全部來自浚縣本地,并且其中的表演者90%以上都是農民。這樣的表演形式使得整個民俗表演顯得極具地域性和特殊性。這種原汁原味的生活化藝術完全去除了那些職業化表演的虛假和矯揉造作,給人以一種發自內心的視覺和情感震撼。據浚縣民間老藝人王林泰介紹,40年前幾乎村村都參加這種進山朝拜的社火表演活動,那時候的社火表演還有戲曲的表演形式,并且唱戲的演員也全部都是農民客串的。但是近幾十年來進山朝拜的社火隊伍已經從100多個村子銳減為50余個,并且節目形式也有所減少,不能不讓人惋惜,這與經濟大潮和各種新的娛樂形式的沖擊不無關系。

    3、觀演合一和表演舞臺的隱伏化

  正月十六在浚縣正月古廟會中調查時看到,社火表演從縣城中心的鐘鼓樓出發,一路表演著向浮丘山的碧霞宮(當地人俗稱"老奶大殿")進發。每走一段時間就要選一個開闊的地點進行絕活的表演:如踩高蹺的從兩張桌子中間跳過去或者一個空翻之后再鯉魚打挺地用不到兩厘米寬的高蹺穩穩地站住。而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相隔還不到五米,這種近距離的觀賞更能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由于是在路上進行表演而且觀眾又十分擁擠所以打擊樂和吹奏樂有時候就干脆站在觀眾中間進行演奏,以便為秧歌高蹺等節目讓開表演場地。在這個時候根本就不存在典型意義上的表演舞臺:觀眾就在演員中,演員就在觀眾里。這與中國史書上記載的"觀演合一"的表演形式是何其相似!舞臺在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變得處于隱伏化的狀態。

  更有意思的是在調查中發現,由于社火表演中打擊樂所耗費的體力非常之大,而表演則要進行整整一天的時間,這要靠一個演奏人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不管是鼓也好鐃镲也好一般都配有兩三個常規演奏人員,但是也常常是累得筋疲力盡。而這個時候即使你不是這支表演隊伍人員而僅僅是一名觀眾,只要你會演奏馬上就可以拿起樂器進行演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演合一的生活藝術的魅力所在。

  四、結語

  浚縣正月古廟會的歷史悠久,在河南乃至在整個華北地區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古廟會社火表演中的民俗音樂具有深刻的藝術魅力,是整個社火表演隊伍的指揮中樞。整個社火表演活動中占據這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民俗音樂的存在,則很難烘托出濃厚的節日氣氛。2008年浚縣正月古廟會中的社火表演被文化部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家對這項民間藝術存在的藝術價值的承認和肯定。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1]何曉兵[M]從中心到相對-電視音樂傳播價值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吳福增等[Z]浚縣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任志強[J]浚縣正月古廟會調查鄭州尋根2007.1[4]王曉坤[J]鄉風民俗中的豫北社火音樂成都四川戲劇2007.3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廣網 2010-04-07 作者:王彥峰
0
下一條:淺談浚縣泥玩“泥咕咕”藝術特征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