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 端木改姓
子貢去世200多年后,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與割據,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的一切政務都由皇帝裁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為了控制百姓的文化思想,實行暴政。除了將秦國的歷史、醫藥、卜筮和植樹的書籍保留一部分外,其余的書一律焚毀,并禁止辦私學。稍有不贊同的,就要遭到殺戳!有兩個方士盧生和侯生私下里在背后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結果被秦始皇得知,即派人緝拿。盧生、侯生被迫逃亡,秦始皇大怒,將有牽連的460多個儒生一下子全部坑殺于咸陽。接著又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血腥坑殺儒生,史稱“焚書坑儒”。
黎陽端木子貢家族因是儒教世家,其后裔世代推崇儒家思想,尊儒重教,“以德治國,推行仁政”,于是成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受害對象。據端木子貢后裔協會會長端木繁君介紹,?h南街至今存有的“端木坑”,即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屠殺當時端木家族在浚縣有名望的儒生留下的歷史罪證,史料中亦有記載。當時,端木子貢9世孫端木熙、端木武兄弟兩人,為逃脫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亂的殺戳,舉家躲避,遷徙至山東瑯邪郡(今為山東諸城市)居住。
關于端木熙、端木武兩兄弟為什么向山東逃命,端木繁君解釋說,一,山東曲阜是端木子貢拜孔子為師和任國相的地方,因孔子曾在那里施教,儒家仁義思想深入人心;二,端木子貢在此做官時為民請命,影響廣泛;三,端木子貢經商時,不以“家累千金”自居,而是常常用于為魯國老百姓做善事上,因此口碑很好;四是,山東地勢險要,官兵不便搜尋。這些都便于隱姓埋名。
端木熙和端木武兄弟倆逃到山東瑯琊郡后,端木熙遂改姓贛,端木武改姓貢。端木家族的其他儒生,也逃避遷徙山東各自尋地躲藏、改姓,有改姓“端”的,也有改姓“木”、“沐”的……但是無論端木家族怎樣改姓,始終遵循著“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則,無論是貢、贛,還是端、木、沐等始終不離老祖宗端木賜字子貢(贛)的姓名及字號。后來有部分改姓“端”、“木”的人,重新恢復了“端木”復姓;另一部分則一直沿用至今。
源自端木氏的貢姓
在《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兩書中都指出:貢的祖先是仲尼弟子端木賜,他的后代以其字“子貢”為氏。
從端木武改姓貢以來,貢姓延續至今已有2200多年。貢姓和端木姓同屬端木家族,都是子貢的后裔,盡管姓已不同,但其根脈都是黎陽世家。貢氏后人同樣奉子貢為得姓始祖。
隨著一千七百九十多年歷史變遷,一部分貢姓仍在山東瑯琊等地扎根。另一部分貢姓由山東陸續返遷回河北廣平郡雞澤縣和河南長垣縣等地落戶。然而,原居住河南長垣縣城北貢姓者,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間,與金人相戰,兵荒馬亂中散失,該村鎮如今已無姓貢者。
據不完全統計,貢姓較為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河北省的雞澤、涉縣、樂亭、阜平、景縣;河南省的安陽和長垣;山東省的瑯琊、東平;山西省的太原;甘肅省的徽縣;安徽省的宣城南湖;江蘇省的丹陽、句容、鎮江、丹徒、武進、金壇、江陰等;還有江西省的鉛山等地。貢姓已經成為這些地方的望族。僅宋代貢祖文一支脈遷徒柳塘落戶后的子孫,經過繁衍、遷徒的后裔居住地就達200多處。丹陽巿一地,據2000年5月8日人口普查統計,在籍貢氏宗人為7685人。由此可見,貢姓家族的繁榮和興旺已遍及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
貢氏郡望在廣平郡,廣平郡為漢景帝時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相當于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主要堂號有“秀野堂”、“南湖堂”、“明潔堂”等。
在我市山城區鹿樓鄉故縣村貢氏祖墳處,如今還存有清代康熙年間子貢70代裔孫端木謙與貢氏宗親同立的墓碑。
12月7日,我市山城區貢姓后裔貢日法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市貢姓主要分布在山城區鹿樓鄉故縣村和涼水井村,約有1000多人。據《貢氏家譜》記載,明代以前貢氏就已在此地了。貢日法父輩都有續家譜的傳統,家庭的熏陶使他從小家族觀念很強。貢日法說,十三年前,他就和村里一些人坐上吉普車到?h張莊子貢墓前尋根問祖,恰巧碰到了同樣去祭祖的端木繁君,雙方人一問姓氏,頓感親密起來:原來是一家人!“之前還不知咱市山城區還有姓貢的子貢后裔,這一說才知道。”端木繁君感慨道。據貢日法說,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堅定了要將貢氏家族73年未續的家譜重新續起來的想法。因文革時期家譜大都被燒毀,要將73年未續的家譜系統地續上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幸在街坊鄰居中留有兩本較完整的清代貢氏家譜。后經他東奔西走、家族調查,歷經13年的醞釀,從2008年正月開始著筆,終于在2008年6月份將家譜續了起來。
2008年春,端木后裔端木繁君在為我市山城區鹿樓鄉故縣村續修《貢氏家譜》作序中寫道:沒有根就沒有未來,我們的根,凝聚在中華文化里,紀錄在中國家譜中。修家譜是敬祖先的表現,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家譜是正史、地方志的補充。在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各家族在各個時代中的英杰都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進程作出過不朽的貢獻。各家族家譜都記錄著在各歷史階段出現的人物與事件……
江蘇省丹陽市貢氏后裔是宋代遷居此地的貢祖文一脈,多次來?h尋根問祖。江蘇省端木后裔貢義林,潛心研究貢氏淵源歷史,整理《貢氏宗譜》資料。他在《思源集》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黎陽世家、先賢子貢、子貢后裔貢祖文保護岳飛后代的事跡。他說,端木宗親的后裔盡管姓氏不同,但血脈相承,都是一家人。
貢氏后裔書史實
貢氏家族顯赫的名人是“三公”。三公即:春秋時期的端木子貢;西漢時的貢禹;南宋的貢祖文。三人均在朝廷做過大官,品行高潔,為后人樹立了楷模。
據《貢氏家譜》記載,貢氏祖籍河南黎陽,至西漢元帝時,御史大夫貢禹(為子貢后裔)已是山東瑯琊人。貢禹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潔,深得漢元帝的器重和百姓的愛戴。后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為貢禹撰寫了3000多字的傳記,記載了貢禹的事跡,稱他是“清節”一流人物。貢禹自幼聰明好學,為人正直,初以“明經潔行”(學識淵博,品行高尚)著聞被征為博士,尋任涼州刺史,因病辭官。復舉賢良為河南令。
漢元帝即位后,77歲的貢禹被征為諫大夫。他多次上書,奏言治國安民之道。貢禹認為,人口出生率不高,主要是因為漢武帝后宮佳麗數千和諸侯妻妾數百,豪富吏民畜歌者數十,由此“內多怨女,外多曠夫”。要想增加人口,就應把大量宮女奴婢免為庶人,使他們男婚女嫁,生兒育女。這在當時雖然沒有辦到,卻反映了貢禹過人的膽識。貢禹還反對奢侈浪費和苛重的賦役。當時,因年年歉收,朝廷困弊,百姓疾苦,但朝廷官吏卻依舊奢侈。貢禹憂國憂民上奏漢元帝,要求漢元帝帶頭節儉。漢元帝有重整朝政之心,對貢禹的秉性和膽識十分賞識,于是納其言,詔令百官節衣縮食,與平民共度難關,并升貢禹為光祿大夫,俸祿厚加。漢初元五年(前43年),貢禹已81歲,對朝廷的厚恩感憂交加,認為自己“祿賜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誠非草茅愚臣所當蒙也”,想到自己會使朝廷開支過奢,想到百姓依舊貧苦,思慮重重,憂國憂民。另外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議事不及會誤政,因此向朝廷上書《乞骸骨》,主動要求讓賢,告老還鄉。漢元帝對貢禹說: “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據古,不阿當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朝廷不但沒有同意貢禹辭官,反而更加恩寵,封貢禹為御史大夫,列入三公。數月后貢禹病逝。
宋代貢氏后裔遷到大名府長垣縣,當時武德大夫貢祖文已是長垣人。靖康時(1126年),金人侵犯中原,開封和長垣等地相繼失陷。貢祖文和當和湯陰人岳飛同時參加義兵,護從康王趙構(徽宗第九子),由濟州(今山東省巨野)到應天(今河南省商丘巿)?低跤纱说腔,史稱高宗皇帝。貢祖文被封為都總軍將。紹興十一年(1141年),和貢祖文有刎頸之交的岳飛及長子岳云,被秦檜等以“莫須有”罪名關押臨安(杭州巿)大理寺獄,貢祖文愿以全家四口人(夫妻及兩個兒子)擔保,請求釋放岳飛及長子岳云。但因臘月風雪交加,路途遙遠,當趕到臨安時,岳飛及長子均已遇害,岳夫人及岳雷被發配到云南。貢祖文為保全岳飛后代,冒生命危險,隱匿當時年僅12歲岳飛三子岳霖于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稱為秣陵)總鎮軍部。貢祖文擔心隱藏岳霖于軍部一旦泄漏風聲,后果不堪設想,毅然以體弱為由辭去官職。不久,全家由宣城遷至地處偏僻的曲阿柳塘村(今柳茹村)居住,以植柳養魚為業。直至宋孝宗登基(事過21年以后),岳飛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后,貢祖文救孤匿孤的事跡,才受到宋宗皇帝表彰,御贈匾一塊,上書“旌表忠義”四個大字。此匾后來一直掛在貢氏祠堂大門樓上,顯得威耀輝煌。其后裔為了追念貢祖文功績,建墓立碑,并將村莊取名“貢家村”。
相關鏈接:郡望:“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秦漢以后,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 “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別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堂號: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堂號的名稱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