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古城山城相連,依山傍水。古城東西,大伾、浮丘兩座青山遙相呼應。大伾山是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名山之一,曾因大禹登臨,被后人譽為“禹貢名山”。
浚縣正月古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整整一個月時間,因它起會早、規模大、會期長而被譽為華北第一古廟會。浚縣正月古廟會的起源歷史已經有1600多年了。據專家研究,中國的廟會一般都是由廟而興,十六國后趙時期大伾山上開鑿了大石佛,人們自發的結社集會,朝山拜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初形態的廟會。到了唐宋時期,由于朝廷崇佛向道,民間求神拜佛活動更是年盛一年,浚縣山上又建起了天齊廟、興國寺等寺廟群,對廟會的發展更是推波助瀾。直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浚縣縣令在浮丘山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碧霞宮,使浚縣正月古廟會形成了高潮。明清兩朝以來,浚縣正月古廟會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
浚縣正月古廟會可謂是好戲連臺,地方傳統文化成“壓軸”戲,民俗文化大唱主角,并且可供游人參與、欣賞的游樂項目眾多:民間文藝表演、擂春鼓奪鼓王大賽等,民間社火雄獅打頭,三層人疊起的高蹺、花船、腰鼓、盤鼓、長龍、大頭舞在廟會上大出風頭,香氣撲鼻的饸饹面,質白細嫩的豆腐皮,香焦酥脆的花生米,醇香利口的梨膏糖等民間小吃,民間工藝品泥人、風車、剪紙作品、字畫及工藝品等等。吃、玩、看、耍等各種各樣的節目活動令人眼花繚亂,吸引游客流連忘,讓游客在歡樂祥和、年味兒十足的氣氛中感受深厚的民俗文化。另外,大伾山、浮丘山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景點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節目,吸引游客。農歷正月初九、正月十六,浚縣及附近縣區的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亮相大伾、浮丘兩山,打起鼓、敲起鑼,進行各式各樣的民間社火表演,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抬閣、舞龍燈、舞獅子、舞龍、吹嗩吶等表演異彩紛呈,將有“中國四大古廟會”之一的浚縣正月古廟會不斷推向高潮。
2004年4月,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2006年10月被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0月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新入選項目153個,擴展項目153個。我省共有18個項目入選。鶴壁市浚縣正月古廟會作為擴展項目成功入選。
古運河、古城墻、大伾山、浮丘山猶如一幅幅歷史長卷,賦予了浚縣永久的文化魅力。浚縣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國道縱貫南北,鶴濮高速公路、山西至濮陽等干線公路橫穿東西。浚縣距鶴壁市20公里,鄭州165公里,河北邯鄲132公里,山東聊城229公里,山西長治297公里。
近年來,鶴壁市委、市政府利用浚縣正月古廟會連續舉辦了六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吸引人氣、開辟財源、提升廟會品位,由過去單一的朝拜進香會變成了物資交流、文化交流、傳承古老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會活動。每年的浚縣正月古廟會吸引了晉、冀、魯、豫、皖等上百個市縣的游人,其中城市游人的比例逐年上升,最高日客流量達五十萬人。人們來廟會上購民間藝術品、嘗風味小吃、觀傳統技藝表演等。新春正月逛廟會、賞民俗成了廟會的主題,也成了城市游人非常向往的快樂事情。
由中國民協、河南省文聯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將于2015年3月2日——3月6日(農歷正月十二至十六)舉辦,活動主題為“逛千年廟會,賞華夏民俗,感春節文化,享旅游盛宴”。
包括
三項主題活動:1、大型民俗文藝演出——《黎陽歡歌》;2、第三屆中國(鶴壁)社火大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社火評獎活動;3、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民俗文化旅游月活動。
六項系列活動:1、第六屆中國春節文化高層論壇社火文化論壇;2、首屆中原民俗文化演藝周;3、第二屆中國(鶴壁)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原傳統技藝展演;4、第三屆中原春節燈會;5、中部六省花饃大賽暨中原(鶴壁)美食展;6、經貿洽談、項目簽約與招商聯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