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新聞資訊 >> 瀏覽鶴壁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2015/12/2 9:47:27 點擊數: 【字體: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村子里的很多房子建于明朝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青石筑屋、風格古靜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老人說一定要把自家的老屋修葺好、保存好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沿途撫摸著石墻可走進這一處“世外桃源”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村子里歷經歲月的搗米臼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村子里的房子全由石頭壘成

鶴壁古村多明代建筑 村民如活在“桃花源”

村民借助山勢而建的倒座樓

    □記者周廣現文張琮攝影

    開欄的話

    農業部去年舉行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評選活動,迄今共評選了兩屆,河南有8個村莊入選。去年的4個村是陜縣北營村入選特色民居村,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入選特色民俗村,舞鋼市張莊村入選現代新村,鞏義市民權村入選歷史古村。今年的4個村是信陽市浉河區睡仙橋村入選特色民居村,汝陽縣牌路村入選特色民俗村,夏邑縣太平西村入選現代新村,鶴壁市鶴山區王家辿(音chan)-村入選歷史古村。

    青石筑屋,倒座樓里散居幾戶人家……這8個村或是歷史古村,或是特色民居村,或是特色民俗村,或是現代新村,都各自樹立了一個不一樣的鄉村標本,從今天起,大河報推出“休閑鄉村,大美河南”系列報道,將逐一為你展現這8個最美休閑鄉村的獨特魅力。

    核心提示|青石筑屋,倒座樓里散居幾戶人家。香椿芽兒留香,口福綿綿。黃楝煉油,美味幾增。搗米臼里,幾顆小米滾出。劈柴做飯,炊煙裊裊。建池儲水,旱來無憂……仿佛一幅山村版的“清明上河圖”完整地呈現在到過王家辿的人眼前。

    位于鶴壁市老城區西25公里太行山腹地的王家辿村,600多年來,這里的村民就像生活在“桃花源”里,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從而完整地保存了一個小山村的歷史風貌,加上諸多的故事和遺跡,上個月,在農業部組織的“最美休閑鄉村”評選中,該村入選歷史古村,也是今年河南唯一入選的歷史古村。

    倒座樓幾家建進門不同人相近

    11月20日,鶴壁,像牛毛一樣的小雨絲飄個不停。走過一段段盤山公路,穿越3個過山隧道,記者來到距離鶴壁市老城區25公里的鶴山區王家辿村。村子坐落在一個溝壑幽深、樹木郁郁蔥蔥的山谷中,依山勢所建,由東往西,錯落分布。

    蒙蒙細雨中的小山村,云霧繚繞,就像披了一層神秘面紗一樣,時隱時現。

    “我們村保留下來的老石屋有100多座,這些老屋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所建,最有特色的是倒座樓。”陪同記者采訪的村民王相福說。

    從村東頭的山嶺上進村,一排石墻映入眼簾,石墻有1米多高,全部由大小石塊堆砌而成,沒有黏合劑,但看起來卻是相當牢固。“這些石墻已經有好幾百年歷史了,古村建設時就有。”王相福說,680年前,山西洪洞縣有一對王氏兄弟王仲才(兄)、王仲玉(弟)為躲避政治迫害,遷徙到此,開創了“王家辿”歷史。

    從山嶺上往北看去,只見該村北邊有一大片開闊地,比現在的村子還大,而且地勢平坦,“為什么村子不建在那片開闊地呢”?王相福說,其實,王氏兄弟剛來這里的時候,村子就建在那片開闊地里,由于冬天非常寒冷,北風呼嘯,村里的人抵擋不了北風的侵擾。而現在村子所在的地方,有高高的山嶺阻擋,山嶺上松柏密布,北風過不來,所以在那里居住幾十年后,村子整體搬遷到現在的地方。

    左邊是石墻,右邊也是石墻,中間是石板路,路邊放著一堆堆劈柴,水缸、石磨盤散落在路邊,穿過這道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就來到一處倒座樓前,該樓地基與墻體全為青石砌成,與正房相對,坐南朝北,一樓是一個院子,二樓又是一個院子,兩戶人家共用一個地基,登上一段4米多高的石板臺階,來到一個院子里,倒座樓的二樓就在該院。

    王相福說,倒座樓是山區特有的民間建筑,由于山區石多地少,村民借助山勢建房,利用山地的地形和落差兩家或三家共用一塊平地,共用一個地基建起兩層或三層石樓,其院門相反,一層是一家,二層是另外一家,三層又是一家,反映了村民的聰明和睿智,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山里人相助、親近的淳樸民風,F在村里的倒座樓,還有好幾座。

    78 歲的師喜蓮是二層倒座樓的主人,倒座樓是她家廚房,廚房里堆了很多劈柴。除了倒座樓外,這個院子里還有北屋和東屋,均是二層小石樓,一、二層之間用木地板相隔,樓下住人,樓上放雜物。“這幾所房子具體多少年了,我也說不清。”師喜蓮說,目前,只有她一個人在這個院住,幾個孩子都在鶴壁市區住,兒女們想讓她搬進城里去住,她不愿去,“我現在還種了3分地,種有谷子、玉米,還有白蘿卜和油菜,我習慣了山村生活,哪兒都不愿去。”她說。

    古山村老房子掩映林中成畫卷

    由于地勢較高,站在師喜蓮家的二層倒座樓上,王家辿村盡收眼底。放眼望去,只有幾所現在的紅瓦房,其余都是灰瓦、石墻的老房子,老房子掩映在一片片金黃色的香椿樹林里,猶如一幅山水畫卷……

    王家辿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600米,村子里只有一條主街道,這條街道蜿蜒曲折,沿山勢而下,全部由青石板鋪就,最窄處僅有兩米多寬,主街道分出的小巷子有20多條,這些小巷子和小胡同也是由青石板鋪就。

    在主街道中間的臺階邊兒有一個搗米臼,搗米臼鑿在一塊兒大青石上,為圓狀形,口徑約45厘米,深約60厘米,搗米臼內甚是光滑,搗米臼旁還有一個類似臉盆的放米坑,搗米的石錘也在,石錘約有10公斤重,木把近一米長。

    “據說,這個搗米臼建村初期就有,有多少人是吃著這里錘出的小米長大的,誰也說不清。”67歲的王家辿村村民王貴生說,這個搗米臼四周是清一色的青石,而搗米臼的石材卻是白里泛紅、易琢耐磨的“驢皮石”。在大青石上有供人坐的臀坑,左邊一個腳蹬,右邊一個腳蹬,這種構造幾乎是按現代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量體設計的,可以大大減輕舂米時的體力。

    記者在王家辿村采訪時,碰見了回家修房子的80歲村民王懷德,他家院子里有兩所小石樓和兩所平房, “我們家的房子有170多年歷史了,當初先輩建設房子時,東屋二樓和北屋二樓的小閣樓以及西屋平臺都有門可以出入。”王懷德說,他家東屋房頂有些漏雨,他平時不在家住,這次回來是專門修房子的,他準備用“白灰配紅土調成坡灰泥,把灰瓦黏在一起,不用一點水泥,讓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原汁原貌地保存下去”。

    王懷德說,他們村2013年被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門評選為“中國傳統村落”,今年又被農業部評選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靠的就是老房子,老風俗,來展現古山村的歷史風貌,來吸引游客。

    “判決書”記載古時村民曾大修水利

    古代村落,除了居住方便外,防護逃生功能也必不可少。在王家辿村就有一個逃生通道,它位于村子西北角,是一條約有30米長的廊道,該廊道由石頭砌筑而成,兩米多高,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多寬,出了廊道,也就出了村子。“從這里出來后,就可以進入深山了。”王貴生說。

    王家辿村東高西低,排水設施也不可缺少,在村子西頭有一個四孔橋,該橋由青石搭建而成,橋下就是水溝,王貴生說:“這個橋是什么時候建的,已經沒人能說清,現在仍在用。”

    王家辿村人古時就很重視修建水利工程,一份“判決書”道出了一段趣事。

    在王家辿村西頭的古戲院里有一個斷水案碑,該碑鑲嵌在墻上,碑文記載,清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于天遇奇旱,長時無雨,造成樹枯葉焦,莊稼絕收,周邊各村水井干涸,水池見底,吃水緊張,只有王家辿村西的水池內還有水可供人畜飲用。

    逢此大旱之際,這是該村唯一的救命水。就在此時,有村民發現,鄰村東齊村有人趁夜深人靜之時,結伙來王家辿村水池偷偷擔水,隨即將發現偷水之事告知了保長王聰。王聰召集村里眾人商議應對辦法,決定派人夜里看護水池。結果發現了東齊村偷水人并當場攔下,讓偷水人將水倒入王家辿村村民水缸內,并告知其不準再來偷水。

    誰知,非但沒有控制住偷水事情發生,反而東齊村有人白天也公開來偷水,并揚言“有水大家用,走路不用問”,因強行擔水,雙方發生打架事件,致東齊村齊立文受傷。東齊村將王家辿村的人告到彰德府衙,彰德府衙傳喚王家辿村的人到衙應訴,時任彰德府衙通判張正義審理此案。接到傳喚后,王家辿村保長王聰召集村人共議此事。當時王家辿村有個秀才叫王言,此人能言善辯,眾人遂一致推舉王言代表王家辿村去彰德府打這場官司。

    張通判升堂審理案件時,王言答道:“王家辿村水池里的存水是在雨季老天下雨時,村民冒雨修水道引水入池而儲備的,以防旱時水荒,這是王家辿‘閑備忙用’的一條村規,多少年一直這樣存水。東齊村平時不存水,遇旱情卻來強行搶占王家辿的池中水,還提出‘有水大家用,走路不用問’,請問大老爺,東齊村為何不能閑時儲水忙時用,況且常言道‘管人頓飽,管不了常饑’。”張通判聽了王言之說,當堂批判東齊村告狀之人,王家辿村人能修水池,閑時儲水忙時用,你們東齊村為何不能修池存水?隨即對此案進行判決:各有各池,各吃各水,不許外村來擔。

    對此判決結果,王家辿人非常感激。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十四日,將此事由來及府衙判決等一并刻于石碑上,立于水池之邊。既頌揚了睿智明斷,又將判詞公之于眾,以期后人嚴格遵守,防止類似爭議再次發生。

    這個斷案判決碑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比較早的“判決書公示”范本,不僅彰顯了王家辿村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法治意識,也說明了該村老百姓對水利工程的重視。

    香椿樹做伴葉落之時,古村盡帶黃金甲

    在王家辿村采訪,不論走到哪里,有一樣東西總與你如影相隨,那就是香椿樹,在村旁,在院落,在小巷,到處都有她的身影。踏著厚厚的香椿葉,走在石墻壘起的小巷里,站在石樓下,和她合個影,可以盡情地享受“滿村盡帶黃金甲”的意境。

    “香椿樹在我們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那時就有珍品之說。”王貴生說,早在三國時期,曹操的一支部下來此安營扎寨,曹兵在春暖花開的時節,看到這里有很多樹上長著一朵朵紅嘟嘟的香椿芽兒,品嘗后,感覺清香無比。曹操之子曹植甚至驚呼道:“天底下生長這種香椿的地方,唯有此地,真乃稀世之物,珍貴之品!” 后來,這里的香椿芽兒就成了進貢朝廷的珍貴之品。

    王貴生說,其實“貢品香椿”并非是王家辿村人送給皇上的“貢品”,是當年王家辿村因水荒打官司到彰德府時,彰德府官員知道王家辿香椿味道獨特想品嘗,王家辿村民送給其食用,結果此官員當禮品送給了皇上,皇上食后覺得味道奇異,食之有味,食欲大增,每年向彰德府官方征要,從此就成了彰德府官方對皇上進貢的“貢品香椿”。

    現在每年4月中旬,村里都要舉辦“香椿節”,那時也是村民最忙的時候,他們不停地采摘香椿芽兒,以滿足賓客的口福。

    “上尖山上扁山登高望遠,看遠處就好像天地相連……”采訪時,記者聽到有人站在村頭的一塊平地上在唱豫劇,聞聲走過去,只見一位老者正站在那里引吭高歌,他叫王金伏,也是該村村民,“我們村被評上最美休閑鄉村了,希望游客來時,不但賞景,還能聽我唱戲。”他說。

    古村風貌已成一處鄉土“標本”

    記者在王家辿村采訪時發現,該村沒有非常壯觀的房子,房子上沒有五脊六獸,也沒有磚雕、木雕,但由于它完整地保留了一個古村風貌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被譽為一座天然開敞的“太行山山村風俗博物館”,在鄭州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鄭東軍看來,王家辿村“沒有藝術價值很高的房子和物件,但他們的房子都很淳樸,很實用,鄉土氣息濃厚,而且風貌保存非常完整,在河南省實屬罕見”。

    還有學者認為,就如同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一樣,王家辿村就是反映古代太行山區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山村版“清明上河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