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大院的一個入口。
屋檐上的雕刻被移到了地面。
山城區鹿樓鄉肥泉村,被專家譽為“鶴壁第一古村,豫北聚落標本”,是游客“訪古,探幽,歸真”的理想場所。日前,該村被評為全國傳統古村落。
古村奇觀極多,有“九山不露頭”;有古泉眼,因常年噴涌倒流水”,觸怒明朝帝王而被封;有如來降魔后在此登云的古橋;有始建于明朝的張家大院,歷經百年滄桑仍保持原汁原味;還有彈藥庫、古寨墻、張大善人……另外,村內流傳的許多經典故事更是令人陶醉。
10月27日,記者走進古村,一品村中悠久而滄桑的歷史。殷紂王狩獵之地
肥泉村三面環山,西傍太行山雞冠山峰,南有鳳凰嶺與之相望;地處淺山丘陵,加上氣候溫和,是天然的動物養殖場所。村中老人告訴記者,據一輩輩人傳下來的故事里講,在建村之前,此處是野生動物的樂土,在此繁衍生息的物種多樣,有豹、豺狼、狐貍、獾子、鹿……商朝時期,殷紂王看中了此地,經常來此飼鹿猗獵。“建村后,野生動物越來越少見了。”村民張樓房說,“前段日子,有人在地里干活兒時,捉到了一只獾子,回家用個沒頂的籠子蓋在院子里。那家伙很狡猾,趁夜間人睡著時,用利爪掘地幾尺深,跑了!”
自然奇景
“九山不露頭”
站在鳳凰嶺往北舉目遠眺,可看到環村而綿延的太行山山頂隆起了9個土包,坡緩而無峰,村民們將這一奇觀稱之為“九山不露頭”。這個名稱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村民告訴記者,古時的風水人士看過地形后,稱九個山頭代表富貴、權勢,意味著此處的村莊多出大戶人家;而山不露頭意味著村莊的大戶們寬厚仁慈,不孤立窮人。也有的村民說,“九山不露頭”還有一個傳說,古時庶民見君王都不能抬頭目視君王,因此,殷紂王作為君王,在此飼鹿猗獵時,群山畏懼君王權威,都低頭藏首”不敢正視。張家大院: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 若說肥泉村是一枚價值連城的鉆戒,那張家大院便是那顆光彩奪目的鉆石。張氏先人自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村,開始建造張家大院。張家大院主要院落建于清道光1821年~1850年)和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至今雖經百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建筑格局。
張家大院為明清建筑風格,坐北朝南,整體分東西四縱排列,總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整體建筑為四合院,共有建筑38棟189間。院內布局均衡對稱,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間由兩個“三門相照”和一個“五門相照”遙相呼應。建筑規模、格局在當地首屈一指,顯示了張家曾經的顯赫地位。
大院整個院落建筑均為磚木結構,以山石做墻基,青磚立墻,青石鋪地。高樓有垛口,院與院有夾角門道,地下有地道,臨街有炮樓,可謂院套院,院通院。熟悉院子的人會進一門而走遍全院。
“整個建筑群,既有回廊建筑的特色,又有高低交錯、虛實對比的藝術特點,無論建筑風格還是藝術價值都堪稱一絕。”山城區住建局副局長張秀云說,“這是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實例。”張大善人:救濟災民不下萬人 張氏先人在山西做皮貨、食鹽生意發家后,便回鄉買田置地,逐漸興盛。到張士成掌家時,張家成為湯陰縣以西最大的地主。“擁有良田數百頃,從南到北6公里,從東到西4公里,均屬張家田地。擁有長工300余人,短工近千人。”張樓房說。
張士成,就是享譽方圓百里的“張大善人”,他的故事至今流傳。
1942年,河南大旱,大量的饑民開始逃荒。聽聞張士成樂善好施,周邊的饑民不斷涌向肥泉村。
為救濟災民,張士成命人在村口支起兩口大鍋,每天給災民做飯,一連數月,直至家中6個糧倉的糧食全部用完。糧食吃光了,怎么辦?借!在接下來的半年中,張士成總共借了500輛牛車的糧食來施舍災民。
“從長輩口中得知,那幾年,張士成救濟的災民不下萬人。”張樓房說,4年前,張家后人還在駐馬店遇到過曾被救濟的老人。
張大善人還要傾盡萬貫家產援軍。八路軍行軍至此,張大善人刨開院子,拿出積攢的財富捐獻給八路軍買槍購炮。“聽老輩人講,挖出來的金條等財寶整整裝滿了4個大水缸。”張樓房介紹。“倒流水”的“皇帝泉”
村東北一片樹林間“藏”著一個天然池,深達1.5米,池中已無水。張樓房告訴記者,傳說中的“皇帝泉”就在朝南的池壁中央。據老輩人講,古時這眼古泉直徑1.5米,泉水常年噴涌。正常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而這眼古泉噴涌出的泉水自村東北環繞村莊向西流去,人稱“倒流水”。
傳說,明朝時,星象大臣觀天象后向君王稟報,民間將出一位皇帝取而代之,方位在河南。為此,帝王派人到河南各地查尋。后來,朝廷的風水大師聽說此處泉水后專門來此查看,風水大師看后大驚失色,密報朝廷說此地日后必出皇帝。于是朝廷派人用白灰注入泉眼,扣上大鐵鍋,用土封死,破了此處風水。
“泉眼被堵上后,泉水從土縫里噴出來,水勢依然很大。沖刷掉了池墻的泥土,所以老人們用石頭砌成了池墻,水流從石頭縫里流出來。”張樓房說。
然而,從10多年前起,泉眼逐漸斷了水流。記者眼前的天然池已滿是荒草叢生,池墻的石塊也被曬得發白。
如來“登云橋”
泉水繞村西流,沖出近7米寬的河道。在張家大院正南100米處的河道上,有座“登云橋”。據村民講,橋名來源于一個民間傳說。很早以前,該村及周邊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隨著海水的日漸東移,群山畢露。有一只獨角大獸,脾氣極壞,飛沙走石,天無寧日。如來駕云而至,用滅妖鏡除掉了此害,就在這河邊一塊大青石上登云而回。后來,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橋,故取名登云橋。
張樓房介紹,橋下有3個涵洞。河道干涸后,村民種上了樹。常年累月,河道土層增厚,逐漸埋沒了橋涵。采訪時,記者站在河道中,只能看到橋涵的頂部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