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中的撲蝶表演扣人心弦,驚險刺激,讓人大飽眼福。
盤鼓聲聲震耳縣城一片歡騰。
舞獅表演花樣繁多,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浚縣古稱黎陽,位于河南省北部,系國家級歷史文化城。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遠古的遺存、遺風形成了浚縣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社火就是其中的瑰寶,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家住浚縣城關鎮東大街的鄭中如,是浚縣社火的老會首及主要組織人之一,8歲就開始出會上妝。如今雖年近八旬,但仍為浚縣社火的發展牽腸掛肚。
“我在世上的年歲雖不多了,但要盡微薄之力,把浚縣秧歌會的唱詞寫下來、譜上曲,抓緊時間整理出來,會有用的。要不,我一去世,那些秧歌唱詞再想找,就找不來了。”老人感嘆說。
浚縣社火是群眾自發的進香朝拜活動,與正月古廟會是相依相存的,浚縣的廟會有多久遠,社火就有多久遠。
社火在浚縣簡稱“會”,是浚縣群眾性傳統娛樂活動的一種,浚縣民間社火后趙時已有雛形,唐宋時成規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全縣有60%的人能耍社火,每年廟會都有100家社火隊參加表演,參演人數3萬多人,觀眾30多萬,在河南省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
浚縣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豐富多彩,有獅子舞、高蹺、秧歌、花船、竹馬、龍燈、抬閣、背閣、抬老四、大頭舞等。
值得一提的是抬閣、背閣。抬閣系數人合臺一塊木板(近年改為膠輪車馱),板上載有化裝戲劇人物,不作表演。背閣是一武士背后捆一鐵制背架,約二米,將化裝好的兒童固定在支架頂端,呈“騎鶴”、“站立”、“站花”、“站刀尖”、“吊秋千”等狀,兒童不做表演動作,靠下面背閣武士晃動,使其搖頭、擺袖。
近年來,浚縣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成立了縣、鄉、村三級民間社火表演協會,把民間社火的保護和傳承納入縣直和鄉鎮工作的責任目標,并組建精品社火表演示范隊,挖掘整理恢復瀕臨失傳的傳統節目。目前,已建立踩蹺秧歌、舞獅、高蹺、竹馬、花船、抬背閣、擔花籃、花船、頂燈九個社火品種20個社火文化生態保護村,并對600名藝人實行重點保護,同時建立由文化、教育等相關單位參加的社火教學工作組,設立中小學社火教材編寫組,在全縣中小學開展社火傳承教學。
每年正月十六的社火大賽,已舉辦了20多屆,用于扶持、保護社火玩會。2009年,鶴壁市將浚縣正月古廟會更名為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并作為塑造鶴壁品牌、提升鶴壁知名度的一個重要途徑,將其辦成中原地區乃至全國性的社火大賽。(原標題:國家級歷史文化城浚縣:社火攪春潮 薪火傳千年)
來源:大河報 時間:2013年0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