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黎陽倉:見證中國大運河興衰
2012/12/21 15:46: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新華網河南頻道12月21日電 (記者桂娟)歷時一年的隋唐黎陽倉考古,是為中國大運河“申遺”而進行的主動考古發掘,不僅使深埋千年的黎陽倉重新進入人們視野,也為其有效保護提供了難得契機。
黎陽倉是一座因為中國大運河開鑿而興盛的戰略糧倉。因瀕臨黃河、漕運便利,隋文帝始設黎陽倉,儲運、集中黃河下游及以北地區的糧食。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永濟渠后,具有黃河與運河漕運雙重便利條件的黎陽倉,戰略地位凸顯。
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黎陽倉位于今河南浚縣大伾山附近,但以前從未做過考古工作,它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無人知曉。
“永濟渠開通后,黎陽倉的倉城和地下儲糧倉窖是國家糧食轉運基地,是國家戰略倉庫,”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旺說,“隋煬帝三次征討高麗,均以黎陽倉作為軍糧和軍用物資后方供應基地。”
當時,運河內滿是裝滿糧食、商品和物資的漕船、商船,大批糧食由水運通道進出黎陽倉。黎陽倉的繁忙,見證了昔日大運河的輝煌。
黎陽倉的重要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北宋時期,在此興建的地面倉庫同樣是國家物資集存基地,也是北宋用兵北方邊境的后方物資供給基地。
“因水而興、因水而亡”,隨著大運河失去往日榮光,黎陽倉也逐漸成為廢墟。
黎陽倉的最后湮沒與黎陽城圮于黃河洪水及黃河河道南遷有關,這一史實也在本次發掘中得到了印證。在發掘倉城東墻及護城壕時,考古人員從壕溝內清理出的淤泥層和淤沙層,清晰反映出當時黃河洪水逼近黎陽倉、淹沒黎陽城的情景,這是對黃河泛濫最直觀、最確鑿的地層記錄。
“以黎陽倉為代表的隋代興建的糧倉,對國家政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與糧倉相關聯的是大運河的開鑿,”劉海旺說,“大運河的興衰對唐宋帝國影響深遠,黎陽倉的考古發現,用真實而詳盡的歷史遺跡見證了大運河的繁榮興衰”。(原標題:隋唐黎陽倉:見證中國大運河興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