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走進鶴壁 >> 印象鶴壁 >> 瀏覽鶴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仙人洞小考

2014/8/14 10:44:37 點擊數: 【字體:


    淇縣奪豐水庫北岸的懸崖峭壁上有一處石窟,當地人稱之“仙人洞”,相傳為殷太師比干之子林堅(又名林泉)出生地。洞口四周遍布摩崖石刻,這些文字多無時間記載,且內容晦澀含蓄,落款就更罕見,要么干脆省略,要么僅有只言片語:樵夫、道人、槐石翁、夢醒主人等,藏頭露尾,欲言又止,給古洞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此洞果如傳說所云,還是另有隱情,這里究竟發生過怎樣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一

    清《淇縣輿地圖說》載:“石山壁立,仙洞漏天,祠宇十余,咸倚半巖……北倚山崖,有林泉之勝。”不僅寫出了這里的山勢挺拔,洞穴奇妙,更重要的是寫出了林堅在此出生,有其居住的勝跡——長林石室。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丞相比干冒死勸諫,被紂王剖心。紂王仍不罷休,又派兵前往比干家中抄斬。比干夫人陳氏得知后,懷六甲身孕星夜逃出朝歌,因一路顛簸,跑到城北長林石室即產下一子。群兵追至,捉到陳氏,便問孩子姓名。陳氏急中生智,指“林”為姓,指“泉”為名,母子方得以脫險。武王克商后,建立周朝,詔回陳氏母子,封其“英烈夫人”,賜比干之子為林姓,將名字“泉”改為“堅”,希望他將來能秉承父志堅貞不屈。此后,朝歌民間為紀念忠臣,便在林堅出生地大修廟宇。據當地老人回憶,仙人洞原來規模很大,有山門過廳和寨墻,還有3間三層高樓,每年正月初八廟會,周圍群眾都來此祭奠忠臣、祈求平安,盛況空前。歲月滄桑,因淇地歷經戰亂,廟宇多次被毀。上世紀60年代,因修筑林(州)淇(縣)公路,仙人洞外則的山崖被劈去5米多寬,當初的部分遺跡已不復存在,所幸的是,仙人洞、長林石室、灶君洞、碓臼窯等遺址至今得以完好保存。

    二

    洞口上方有一則題記,名曰“仙人洞記”。全文600余字,為工筆楷書,字體雋秀雅致,除少數字體因摩崖石皮脫落難以辨認外,大部分仍清晰可見,通讀全篇,方了解大概意思:一位自稱樵夫的人“天性雅愛山水,隱居高尚,不樂為時勢羈鞿。”尋幽訪谷,欲找一個理想歸宿地。“深入優巍涉淼,謁睿圣之神祠,過彌陀之寺洞,慨世代旭易,吊今昔廢興。至于斯,遙望山巔嵬峰聳翠,上出重霄,崖壁石像一列,詢諸山□,古傳仙人所居,彼門超化之遺跡也……樵夫匍匐而登巉巖,山險崎嶇阻塞,怪石連連,駭畏難升。”崖壁上有一石洞,洞內鳥雀、蝙蝠縱橫,狐貍、毒蛇蟠曲,“樵夫”挺進并驅盡它們,名之曰:“安樂窩”。洞上方有一巖石“峻岌可危。名之曰:‘爤柯巖。’巖前一峰正方□□,壁百仞,其下澄水潺潺瀠回,映帶左石。薄春,月出東方,光徹上下,取名:‘釣郎峰。’西一巒孤立澳側,爭為壯麗,取名:‘□□臺。’稍行洞左,再攀崇阿懸巖,□峙□,有水涌石根,清流澈湍,兩浣順流而東也,名其水曰如斯泉,嶺曰:‘觀瀾嶺。’樵夫樂斯勝景也,”于是,在此定居下來,并捐錢糧,雇工匠開鑿擴建石窟,砌石階,壘寨垣,“結石廬,更數年始告成,合曰:‘仙人洞。’襲其舊也。”整日青燈黃卷相伴,“樵夫”倒也自在,偶有舊友來訪,談古論今,切磋詩詞,“息古今,渺萬物,俯八極,有感于懷,鼓□石高□震于峰壑,余韻遏□云空。”勝似神仙的日子,“樵夫”徜徉其中,樂此不疲,“不期老之將至,步履艱難,情隨事遷……更有趣于田園、窗草、□魚、陶菊、周蓮、山水之樂矣。”無怪那位姓朱的忘年朋友感涕光陰荏苒,逝者如斯,鐫石來記述。現如今世人已不知“樵夫”的真實身份了,就連家鄉人看“樵夫”,猶如“樵夫”眼中的仙人一樣,實在是可悲啊。“樵夫為誰?斯郭姓登名,字天衢甫,‘瞻淇’乃別號也,官河南彰德衛經歷,不仕。其子宗隗□溪、宗儀□溪、宗伋右溪,以儒業著名也。□士籍古大雄郡黎陽世家也,今系北直隸大名府浚縣永清鄉永清里六甲民籍。”
縱觀全文,可獲取以下信息:

    一、隱士所描述的地理環境與史料記載或現存景觀相符,如“澳水”(淇澳)、“睿圣祠”(衛武公祠)、“彌陀寺洞”(前嘴石窟千佛洞)、“崖壁石像一列”等,據明、清《淇縣志》載,“淇澳綠竹”為古代淇水關勝景之一。武公祠毀于1958年,而千佛洞和“崖壁石像”至今尚存。

    二、在隱士入駐之前,已有仙人洞遺址。

    三、隱士投入資金修葺,擴大了建制。

    四、隱士在此隱居很長一段時間。

    五、隱士叫郭登,字天衢,別號瞻淇,系北直隸大名府浚縣永清鄉永清里六甲民籍,曾被任命為河南彰德衛經歷官職,不赴任或主動辭職。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郭宗隗、郭宗儀和郭宗伋,以儒學著名。

    六、郭登隱居時期,曾有一位姓朱的忘年朋友造訪過仙人洞,并勒石志之。

    但是,題記也給人留下不少疑點:

    一、郭登隱居于何年代?

    二、郭登緣何到此隱居?

    三、郭登有怎樣的身世?

    四、郭登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朱姓朋友的情況又如何?

    所有介紹都過于簡略,似有意留下一個迷題,待后人破解。好在有他的詳細地址和三個兒子的姓名,透露出一些難得的訊息,也為準確考證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據清《嘉慶·浚縣志》載,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改浚州為浚縣,隸大名府,至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衛輝府。據此可斷定,郭登應生活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太平寰宇記》載,黎陽縣舊八鄉(即清源鄉、鹿臺鄉、長樂鄉、永豐鄉、君子鄉、純化鄉、永清鄉、長寧鄉)。《讀史方輿紀要》載,明洪武三年,改浚州為縣,編戶五十里(含永清里),后改劃為四十三里。清《嘉慶·浚縣志》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縣李士琳以四十三里小民遷徙無常,征收賠累,改為二十一所,至今便之。由此,可更精確地定出郭登生活年代的上下限:明洪武三年至乾隆二十四年。

    明、清時期的永清鄉對應現在的什么鄉鎮?查遍《浚縣志》不得而知。但《淇縣志》載,永清鄉位于淇河東,原屬淇縣轄地,明朝劃歸浚縣。另,郭登的號“瞻淇”,很可能取自《詩經》“瞻彼淇奧”一語。據此可知,永清鄉永清里在淇河以東,且應在淇河沿岸。遍訪淇河東岸人家,事情終于有了突破:在衛賢鎮交卸村的一塊墓地里發現一通古碑,上面刻有永清鄉字樣。這樣,大致范圍確定為前交卸、中交卸、后交卸、前草店、后草店、南紙坊、北紙坊、衛賢集一帶。

    幾經輾轉,在衛賢鎮北紙坊村一位82歲的郭氏老人家里發現一套清嘉慶時期的《郭氏家乘》,郭登的名字赫然在目,真相終于浮出水面。《郭氏家乘》上卷載:“郭登,字天衢,號瞻淇。天性慷慨,孝友著聞,作養賢才,同急拯弱,新廟貌,修橋梁,捐義塚,施舟楫,公聽斷,推衣食,創祠堂,建精舍,葺仙洞,凡致孝鬼神、濟人利物之事,若切肌膚。官授彰德衛經歷,引身而退。容于行山淇水間數十年。考終前旬日,命道焚香誦經,散濟三日,正襟仰臥,與子孫永訣,其視死如歸若此。”郭登生育三子:宗隗、宗儀、宗伋,皆為儒學。《郭氏家乘》載:“宗隗,字士致,號雙溪,太醫院幕。宗儀,字士寬,號運溪,邑庠生貢,入國學限滿,吏部考授通判候。宗伋,字士信,號右溪,邑庠生。”清《嘉慶·浚縣志》中沒有郭登的名字,卻有郭宗隗和郭宗儀的記載:“郭宗隗,由人才官吏目;入仕身份為薦辟。”“郭宗儀,萬歷時監生;入仕身份為例仕。”從《郭氏家乘》中還可看出,郭氏家族龐大,家境殷實富有,有崇尚儒學之家風,與郭登父子同時期的族人中,多有入仕者,在同時期的《浚縣志》中均有記載。通過相互印證,說明《郭氏家乘》真實可靠。

    《郭氏家乘》的發現,不僅把郭登的生活年代框定在明嘉靖至萬歷年間,而且對研究郭登的生平和隱居的動機有了更翔實的佐證和依據。從《郭氏家乘》中可了解,郭登是一個樂善好施、教子有方、飽讀詩書的文化人,按照當時的道德價值標準評判,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君子。在世人對名利趨之若鶩的時代,郭登被任命為一個七品(或八品)小官后,不去努力地攀爬,謀求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卻引身而退,隱居山林,出于什么動機?在我們今天看來,有兩種可能,一是當時的政治環境跟自己的道德操守發生沖突,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二是那個小職位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杰出才能。再聯系到“仙人洞記”的內容,郭登奔仙人洞遺址而來,一定是有備而來,慕名而來,林堅為忠臣比干之后,比干犯顏三日直諫君,留下一世英名。衛武公政治清明廉潔,治國有方,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以淇竹來比擬他的高貴品質,描摹他的謙謙君子形象。無疑,作為君子的郭登對比干和衛武公景仰有加。從“仙人洞記”中還可以看出,郭登受老莊的思想影響較深,崇尚清靜無為、與世無爭。其實“更有趣于田園、窗草、□魚、陶菊、周蓮、山水之樂矣”一句,更直觀地表白了自己的心聲:自比陶淵明、周敦頤和歐陽修,表露自己“舉世皆濁我獨清”、“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和“寄情于山水”的志趣。

    三

    仙人洞東側10多米的山壁上,依山雕刻一通石碑,碑文為一首詩《游仙人洞贈郭瞻淇主人》:“天外仙峰幾洞開,坐臨牛斗萬山回。攀崖有徑人誰到,鑿石無泉水自來。撫欄晴云春舞鶴,推窗明月夜沉杯。相逢不問長生訣,劉阮空懷去后猜。”落款為“黎陽朱侍御槐石翁題”,沒有題寫時間。留下墨跡的“朱侍御”是否為郭登在“仙人洞記”中提及的朋友?這位“黎陽的槐石翁”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

    據《明史》和《浚縣志》載,朱應轂(?—1587),字德載,號槐石,明浚縣人。朱應轂,祖籍江蘇南京,祖父朱翊,舉人,父親朱天俸(1514—1584),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兒子朱舜年,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朱應轂萬歷五年(1577)進士,出任山東東阿知縣,《朱天俸墓表》稱其“出宰阿邑,入為侍御史,聲稱燁然”。朱應轂政績突出擢云南道御史,任御史時,清正廉直,進諫不避權貴。清《嘉慶·浚縣志》載其“諫幸山陵,論邊將冒功匿敗,言皆激切。”《明史》中多次記載他直言進諫的事。如“枷刑自劉瑾創立,錦衣獄常用之。神宗時,御史朱應轂具言其慘,請除之。”(《明史》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其始銳意封拜,師出必捷,威振絕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盡列崇階,仆隸無不榮顯。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軍貲、馬價、鹽課、市賞,歲干沒不貲,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以是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御史朱應轂、給事中任應徵、僉事李琯交章抨擊。”(《明史》列傳一百二十六)。他甚至還敢直諫皇上,“萬歷十一年(1583)九月,禮部上疏,認為陵址既已選定,就應該欽定日期營建。但萬歷仍然不允,非要待兩宮圣母看后才能確定。為此,御史朱應轂以謁陵耗費太巨,陳請兩宮太后不必再去閱視……”(《風雪定陵》)。萬歷皇帝修建定陵,所用花斑石皆采自浚縣。朱應轂奉命到浚縣督采花斑石。正如清《嘉慶·浚縣志》所言:“惜不永年,未競其用。”朱應轂仕途僅僅十年,就于萬歷十五年(1587)早早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著述頗豐,有《槐石集》等。如今,浚縣縣志和《大伾山志》等書上關于他的資料非常少,浚縣大伾山上僅留有他的“杏花巖”題字和《東歸早過大伾山》詩刻。

    正是朱應轂來到了仙人洞。朱應轂于萬歷13年(1585)至萬歷14年(1586)間,因督花斑石開采榮歸故里。在家鄉,他聽說了郭登的傳聞,決定登門拜訪。一個春日,他登上了仙人洞,見到了年近古稀卻鶴發童顏、頗具仙風道骨的郭瞻淇主人,他鄉遇故知,兩人相見恨晚。主人熱情邀客人留宿作長夜之談,朱應轂欣然應允。夜深了,皎潔的月光從洞口投進來。兩人把酒臨風,談興正濃,不覺東方欲曉。旭日臨窗,春風拂面,青山如畫,澳水蕩漾,仙鶴翩躚,朱應轂撫欄遠眺,憶仕途如夢,慨光陰荏苒,觸景生情,心潮起伏,詩性涌動,欣然命筆,題寫了這首《游仙人洞贈郭瞻淇主人》。朱應轂對前輩這種“不入流”的舉動有幾分同情,有幾分羨慕,更有幾分敬仰,但礙于自己的政治影響,僅能低調從事,故未留下名字和題寫時間。遺憾的是這竟成了兩人的永別,朱應轂于此后一二年即英年早逝,終年五十歲左右。不久,郭登也從仙人洞離去,長眠于家鄉。

    仙人洞此后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它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它在等待著另一位客人的造訪。

    四

    仙人洞左邊的石壁上還有兩處摩崖石刻,一處是一副對聯:“山門不鎖待云封,石洞無燈憑月照。”橫批是“安樂窩”。為楷書,無落款。另一處是一首《題仙人洞遺跡詩》:“峭壁層峰百丈巖,不起風雨來何年。仙人昔已升真去,留得遺跡至今傳。”落款為“夢醒主人書”沒有題寫時間,以狂草書寫。另據當地人講,石崖上還有一首詩:“幾縷落霞流水岸,數聲啼鳥夕陽間,更生一段開花處,白云北去又飛回。”因林淇公路拓寬被毀。這幾處石刻有無關聯?又出自何人之手?

    經書法對比和時代背景考證,這幾處摩崖均出自一人,他就是孫徵蘭。

    明、清《淇縣志》載,孫徵蘭,字九畹,號“睡仙”,淇縣南陽村人,生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卒于清順治十年(1653),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不久,官拜監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議定國事。崇禎初期,轉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崇禎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參政。孫徵蘭可謂文武雙全。論武功,他曾監管綿道軍,分守上川南道,嚴振軍紀,善用奇兵,制服流寇,開拓疆野,使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一帶穩定繁榮。論文采,孫徵蘭棋琴書畫,詩文建筑,無所不通,他的詩寫得飄逸豪放,意境幽遠,著有《香國樓詩集》,有儒將之稱。尤擅長書法,舊時朝歌城南關驛道旁有座一丈多高的碑,上刻孫徵蘭書寫的“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其字遒峻蒼勁,力透石背。淇縣西部太行山上留下他的許多摩崖石刻,為山河增色不少。靈山寺東崖絕壁、武公祠、孫家寨、云夢山、衛輝香泉寺等處留有他的墨跡,字形多為館閣體,或雅秀剛勁,結構勻稱,或氣勢磅礴,風肥勁健,功力雄厚。最引人注目的,是云夢山水簾洞口的那幅《仙洞偶筆》二首,以狂草書寫,如行云流水,蛟龍騰飛,驚鴻展翅,飄逸、灑脫而雅麗,最能代表他的書法風格。

    孫徵蘭名聲顯赫,按說應堂而皇之很高調的在仙人洞題字,為什么不直書其名?難道有何顧忌?

    這還得從當時的政治環境說起。孫徵蘭晚年,適逢明末大動亂年代,李自成進京,清兵入關,崇禎王朝最終被清王朝所取代。作為一個被封建的忠君愛國思想塑造出來的明朝的忠實臣僚,不失自尊心和“民族氣節”,孫徵蘭為失去政權而哀痛,懷著憂憤的心情棄官遁回故里,但他畢竟是明朝的一位大臣,是“敵方”追捕的對象。為了免遭不測,他不敢在南陽村的家里生活,選擇了山林隱居,私下練兵習武,舞文弄墨,為“復國”做武裝和輿論上的準備。隨著清政權愈來愈鞏固,他的心情愈加抑悶失望,就以酒消愁,然后睡大覺,因此自號“睡仙”,表現他懷才不遇卻又不甘寂寞,企求超脫,以消釋自己的苦悶和悲憤。

    在朱應轂和郭瞻淇離開仙人洞60余年后,孫徵蘭也登上了仙人洞,并在此隱居了一段時間。此時,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他很羨慕郭瞻淇主人的那份超然,于是取“仙人洞記”中的“安樂窩”來命名自己的居所。但他終歸不能釋然,因此在對聯里含蓄地表達了對“明”的追思和深切懷念,這與一水之隔的對面山壁上他留下的另一幅聯句:“圣從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萬古明。”遙相呼應。而另一首《題仙人洞遺跡詩》的落款用“夢醒主人”,則表明“睡仙”已不再昏睡,人生快到頭了,對世事參悟透了,大夢也該醒了。

    孫徵蘭留在家鄉的所有摩崖石刻,有一個共同特點:要么不留落款,要么仍沿用明朝的年號,即使歷史的車輪駛進了清朝亦如此。這樣做基于兩種考慮:一是擺脫清王朝的通緝捉拿,二是表達對明王朝的眷戀和對清王朝的憎恨及抵制。因此,在仙人洞不留自己的“痕跡”屬情理之中,但又怕后人不知,于是,把一個“夢醒主人”交給歷史,留待后人去琢磨吧,他相信有人能破譯出。

    五

    仙人洞附近還有許多摩崖,因年代久遠石質風化和后來的修路施工,已永遠消失了,但其中有一方題記仍依稀可辨:“浚州衛縣第八都延慶村道人趙吉宣和(宋徽宗年號)二年(1120)十一月入洞。”另據當地人宋景新(82歲)回憶,仙人洞山崖上曾有古碑一通,碑高3尺多,寬2尺余,上書“林堅出生地”五個大字于正中,還有“長林石室,淇澳綠竹”等于其上。峭壁上曾有唐太常的摩崖石刻:“山里石窟樓上樓,淇水澳水綠竹悠,洞生林泉子逃逝,母子幸存仙人岫。”這證明,仙人洞在唐、宋時就已經存在,歷代都有高人名士在此隱居,這一發現,無疑給林堅出生地又提供了一條確鑿的證據。

    明、清《淇縣志》和其它史料對仙人洞記載較少,然而,仙人洞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歷史文化價值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

    作者簡介:

    賈振君,鶴壁市淇河文化研究會會員,政協淇縣文史資料研究員,工作于淇縣地方史志辦。電話:13783928700   0392—7222204(辦)

    杜永沛,政協淇縣文史資料研究員,工作于淇縣教體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道口鎮百年茶館 古韻飄香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