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四大鬼節之三月三
在中國文化中,鬼神文化是很多特的一支。儒家提倡”無鬼神,應厚葬”,墨家提倡“敬鬼神,應薄葬”,最后國人的觀念都在信與不信之間。不過不管是信與不信,鬼文化還是很精深的,光鬼節就有四個。分別是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下面分篇一一論述。
三月三由來與發展
農歷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多個傳統節日。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的日子,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是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日子,也相傳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古稱上巳節。同時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另外,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的鬼節。
鬼節的傳說和起源
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當天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他們有的游蕩于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游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游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后,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
民間活動: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三月三”廟會
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圣的日子。盤古開天辟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里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造化萬物的地方。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十萬之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并藉此機會為親朋祈福。
民歌民謠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河南省光山縣,也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鬼節,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磚”的童謠,傳說在這天夜晚是鬼魂出沒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會早早的關上大門,并在門口擺放一些大蒜,蒜字與算諧音,意思就是說當鬼魂從門前經過,就說算了,不去這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