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會文化是各地傳播區域文化、帶動產業發展、彰顯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節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可以提升一個地方的對外形象,傳承傳播當地文化,更能刺激消費,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地方整體發展。近年來,洛陽牡丹文化節、鄭州少林武術節、信陽茶葉節、開封清明文化節、南陽玉雕節、鄭州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陽廟會、浚縣廟會、馬街書會等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大型節會活動已經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但在全國范圍內,河南的節會活動還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影響力,缺少知名的文化品牌。目前,河南節會文化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活動過于官方化,群眾的參與度不夠;有些活動過多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節會本身的文化內涵;有的對外宣傳力度不大,外地人對其認知不夠,等等,特別是新一屆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這無一不影響著我省節會文化的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理清思路,開拓創新,著力打造本土節會文化品牌。
一、重視節會文化內涵。我省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于此,全國八大古都河南更是占據了一半。思想文化、詩文文化、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習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講,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地域文化而形成的節會文化,既是歷史的積淀,也是特色的凝聚。比如淮陽廟會以人祖伏羲文化為特色,由此形成了民間文化產品泥泥狗與泥咕咕,浚縣廟會以北方大佛為特色,內涵豐富。淮陽廟會人數最高時達80萬人,?h廟會人數最高時達30萬人。相比起這兩個有特色的廟會,現在其他地方的一些節會無歷史淵源、無文化特色、無民間基礎,不吸引人,除了吃還是吃,除了賣東西的,就是算卦、測字、相面。這些節會讓人體會不到文化的神圣、莊嚴,反而成為低俗文化與迷信文化的垃圾場。因此,通過節會讓百姓認知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得以傳承,讓健康文化深入人心,讓積極向上的文化對人有所熏陶和感化,這是河南節會尤其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群眾是節會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節會文化活動的主體,沒有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即使搞得規模再大,花錢再多,出席領導的級別再高,請的名人再多,場面再熱鬧,也不能算是成功的節會,頂多是個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群眾是文化傳承、文化需求、文化消費、文化創造的主體,只有依靠群眾、尊重傳統,文化才有傳承發展的基礎。同樣,群眾也造就了市場,市場主體的多元化,才能讓節會繁榮昌盛。例如,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由于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市場基礎,現已成為河南知名度最高的節會之一,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牡丹花會不僅促進了洛陽牡丹種植業的發展,更帶動了城市文化、旅游、餐飲、交通、經貿的發展。它所創造的“政府搭臺、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共同受益”的經營模式已經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收到了豐厚的回報。
三、整合各種要素資源。節會不僅是一個時間概念、空間概念,還是一個文化概念、產業概念。河南各地的節會很多,但如何做出特色,使節會效益最大化,還需要進行資源整合。首先,要利用節會這個平臺,將本地的各種文化要素帶動起來。比如鄭州少林武術節,不能只有少林武術表演和比賽,還需要把鄭州的嵩山文化、商都文化、中岳廟的道教文化、嵩陽書院的儒家文化、鄭州的飲食文化全面帶動起來。其次,節會文化活動應該與旅游業等多種產業相結合。節會文化活動的時間盡量選擇旅游的旺季,如信陽的茶葉節和洛陽的牡丹花會都是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這個季節萬物復蘇、春暖花開,人們帶著美好的心情去賞花、去品茶,具有無限的樂趣。第三,節會要從一般的走馬觀花淺層次,向體驗、探尋的深層次轉變。要在吃、住、行、游、購、娛樂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度開發,通過服務細節讓人們感受到一個地方文化的厚重、民風的淳厚、民眾的素質、城市的品位。
四、重視全媒體、全方位傳播。過去我們只是重視傳統媒體造勢,現在,網絡等新媒體出現之后,手機、微博、微信傳播更快,效果更明顯。首先,我們需要拍攝類似《河之南》、《舌尖上的中國》、《敦煌》這樣質量精良的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專門介紹河南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其次,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加快傳播的速度。比如在網絡上專門開辟網站、論壇、貼吧,政府部門開通官方微博,將有關節會文化的文章、資訊、照片進行傳播。第三,從特定的節日,如文化遺產日、博物館日以及中國幾大傳統節日入手,舉行一些相關的節會活動,如小型的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展演、知識競猜等,進一步加大對中原文化的宣傳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節會活動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豐收。作者:張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