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文化遺產藏在民間
非遺傳承人是關鍵
仙樂嘹亮,笛聲清越,笙簫溫潤……6月16日,新密市超化寺,高雅的超化吹歌打動了不少游客。
這是記者在鄭州市非遺中心、新浪河南、鄭州寶蓮祥等單位主辦的“悅中原,聚神韻——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保護之旅”活動中看到的一個場景。被列入國家“非遺”項目的超化吹歌,主樂器是一支三四寸長的銅制管子,據說現在難以復制,其記譜方式是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尺工譜。
“探尋之旅”當天輾轉至登封、滎陽,記者觀賞到另兩項外界罕見的“遺產”:登封市東華鎮王村復建的“登封窯”,所產白瓷在白地的基礎上繪以黑褐色紋飾,被認為是以白描的手法傳承了唐代吳道子的畫風;在滎陽王村鎮后新莊表演的“萇家拳”,“拳如山羊抵頭,腳似紫燕穿林”,被譽為中原地區與少林、太極齊名的三大拳派之一。
參與“探尋”的記者們贊嘆:原來有這么多的好東西藏在中原民間!
非遺傳承人是關鍵
在一個精彩的“非遺”項目背后,往往連帶著一個感人的保護人故事。
超化吹歌背后,是80歲老人錢林森的長期發掘。1963年,他從華中師院音樂系畢業回到新密,聽到一位老藝人發出“超化吹歌快斷絕了”的疾呼后,便一頭鉆進這筆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中去。如今,超化吹歌有30多首曲目牌流傳下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胡子厚評價說“保留了古時的原汁原味”。
登封窯白瓷的成功復制與創新,得益于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景洲的不斷探索。在傳統裝飾“白地黑花”的工藝傳承上,李景洲發明了“水墨瓷”的燒制技藝,使白地與黑花之間有了自然的過渡、藝術的渲染,使陶瓷原料、工藝和繪畫藝術取得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萇家拳的背后有一個熱心的集體。滎陽市成立了萇家拳研究會,和市教體局聯合舉辦教師培訓班,并把萇家拳作為地方課程納入中小學生學習范圍。與此同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萇紅軍和師兄弟們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堅持在村里辦長期培訓班。全市學習萇家拳者累計達6萬余人。隨著社會氛圍日益濃厚,非遺保護在我省形成了一種文化自覺。
非遺需要多渠道保護
幾乎所有的民間非遺項目,都面臨著資金難題。非遺需要多渠道保護。
今年2月,文化部部長蔡武在中國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開幕式上指出:要積極探索科學的保護方式,對瀕危和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采取搶救性保護的方式;對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采取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對部分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代表性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
我省一些非遺項目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了生產性保護。鑒于少林武校取得的規模化效益,萇家拳協會秘書長陳萬卿說,生產性保護有利于增強非遺項目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利于非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努力解決非遺傳人后顧之憂、開辦專題博物館、進一步推進群眾性傳承的同時,他們也打算申請國家專項資金并多方籌集資金,建設萇家拳自己的培訓基地或萇家拳武術學校。
專家認為,生產性保護的目的是加強傳承。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美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認為,生產性保護應有3個前提,即材料原真、用傳統技藝制作、手工加工, “生產性保護關注的結果是有沒有提升傳承能力,而不僅僅是取得市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