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牧野論壇”成功舉辦
2013/9/18 14:25: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首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牧野論壇”于 10月12日至13日在河南師范大學舉辦。本次論壇由河南省文化廳、新鄉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師范大學、新鄉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河南省藝術研究院、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共同承辦,旨在進一步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理論探討,實現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理性、良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慶善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魁立先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成員祁慶富先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成員陳勤建先生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的專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代表、18個省轄市和部分縣(區)項目保護單位的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120余位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上,張慶善、劉魁立、祁慶富、陳勤建等專家先后作了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理及保護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保護機制及理解誤區》、《略論文化生態區的整體保護》的主題發言,就“非遺”保護與項目申報的重要意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非物質文化的共享性及其不可再生性、“非遺”保護與“產業化”、“旅游化”、“工業化”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剖析和精彩的詮釋,同時還為我省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諸多可行性的建議。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蔡豐明、鄭州輕工業學院副校長、教授陳江風、河南教育學院教授閔虹、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景亮等作了重點發言,與會代表結合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的具體實踐,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傳承問題、整體性保護、文獻的整理、出版與研究、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創新利用與產業開發和生態保護區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及解決對策等八個方面進行理論的探討與交流,為我省下一步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她指出,河南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河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多個側面,見證著中華民族方方面面的發展,河南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自2003年以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82項,省級非遺項目27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6名,省級“非遺”傳承人452名。全省第一次大規模的普查工作于2009 年底順利完成,首次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理論滯后所衍生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因此,舉辦本次論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她強調,河南省的“非遺”保護與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理論研究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要通過研究進一步搶救。她呼吁全省文化戰線的工作者要更加努力,推動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的發展,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中,盡到每個文化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據統計,本次論壇共收到各類研究論文200余篇,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工作理論與實踐等多個方面,作者既有專家學者,也有“非遺”保護一線的工作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