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斯,名斯,字通古(約公元前284年至前208年),戰國末期的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自幼好學雄辯,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其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史稱“千古第一相”。他建議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李斯墓前的深思
古都蔡國也就是現在的上蔡縣,居鄭州東南150公里,這里是秦一代名相李斯的故里。
2月18日一大早,我在上蔡縣公安局有關人員的陪同下,迎著早春料峭的寒風,自上蔡縣城向西南大約6公里,找到了一個名字叫李斯樓的村莊。這個看上去極普通的小村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鼻祖秦丞相李斯故里。相傳李斯祖籍為上蔡縣城東南郊區九彩要村,至李斯,觀此地東傍芒崗,西濱汝河,氣勢奇異,修建樓房依居,名曰李斯樓。村莊東頭便是李斯墓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于咸陽,趙高帶人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個李斯的故居處進行了殘酷的“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余。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一片蘆葦叢生的坑塘。后人為紀念李斯,稱此處為“李斯坑”。
李斯故居的東門外是一片水草叢生的沼澤,樹林茂密,荒草沒人,成群的肥兔在那里出沒,李斯公事之余,經常與其子到那里打獵。李斯直至被殺之前仍念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場的路上,李斯含著熱淚對他的兒子感嘆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具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李斯樓,是李斯的鄉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親朋的掩護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樓。”上蔡縣公安局宣傳股長張克華說:“直到現在,李斯樓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說是李斯的后代。他們自秦至今,留下一個習俗:即在清明節掃墓時不在墳頂上放置祭物(即圓形土塊),理由是李斯被殺沒頭。這是讓李斯樓的人們永遠記著李斯被趙高殺害的冤案。”
我們來到李斯墓前,迎面是幾級水泥臺階,大約50米寬,拾級而上是一小平臺。站在平臺上仰望,墓前中間的一塊墓碑上刻著“秦丞相李斯之墓”幾個大字,兩邊各有一石碑,左邊為《重修秦丞相李斯墓記》碑,右邊為《秦丞相李斯墓志》碑。
佇立立墓前,冷風撲面,思潮翻涌。這個黃土堆下埋葬的就是滿腹經綸,協助秦國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譽滿天下,而又毀謗天下,最后又被腰斬咸陽的秦相李斯……
“老鼠哲學”的志向
從李斯故里歸來,總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壓在心頭,總想寫一寫這位千古奇相。于是我來到省社科院、試圖想通過專家揭開這個一代政治雄才為何落得被腰斬下場的千古之謎。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之人,都在年輕時代立下志向,這是激勵、鼓舞自己努力奮斗、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副研究員唐金培一聽我的來意先說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李斯也在年輕時立下了成就大業的志向。”接著,他講起了李斯的故事。
李斯家境貧寒,他出身上蔡“閭巷布衣”之家,年輕時為郡小吏,低微的社會地位使他下決心改變自己的處境。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一開始就講述了李斯“倉鼠一嘆”的故事。他嘆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李斯對老鼠的感嘆,可稱“老鼠哲學”。
唐金培說:“李斯認為,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適的生活。這種思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滿足現狀,激勵自己努力奮斗、不斷進取。從這個角度看,此話有一定道理。不過,李斯把自己的志向與倉鼠相比,想當一只坐食倉粟的大老鼠,品位實在不高。”
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書諫逐客 策滅六國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抓住時機。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國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各國也紛紛派間諜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李斯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并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李斯怕韓非才大不利自己的仕途,就四處串通,迫使韓非自殺而死。從此以后,李斯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建功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李斯憑借學到的“帝王之術”,幫助秦王嬴政謀劃滅六國的戰爭。統一后,又幫助秦始皇建立鞏固統治的各項制度,展示了出眾的才華,受到秦始皇的賞識,其官職步步攀升,從長史、客卿、廷尉,最后擔任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丞相。秦始皇對李斯的貢獻十分贊賞,與他的關系非常密切,甚至結為兒女親家!
“就李斯而言,經過自己的奮斗已實現了功名富貴,其實,這時已經60多歲的李斯若是真的聰明,告老還鄉才是明智的選擇。”唐金培惋惜地說,“可惜的是,他沒有把人生之路走正、走好,貪戀富貴,結果晚節不保,葬送前程!”
“阿順茍和”鑄悲劇
李斯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呢?“李斯是在名利富貴問題上迷失了方向,進而落得悲慘的下場。”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張緗霓說。
李斯所信奉的是“老鼠哲學”,即千方百計保住榮華富貴。為此,他處處迎合秦始皇。且不說他隨秦始皇出巡到處立碑刻石,歌功頌德,在震驚歷史的焚書坑儒事件中他的表現更是十分惡劣。焚書的起因是討論管理國家的方法,博士淳于越提出在偏遠地區可以分封子弟為王,是作為郡縣制的補充形式,并非實行西周那樣的全面分封(漢以后實行的就是這種制度)。究竟實行與否,本來是可以討論的問題。李斯卻小題大做,視這種主張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提出了摧殘文化的焚書建議,加劇了秦國的社會矛盾。在坑儒事件中,李斯又一反常態,對秦始皇的暴虐行為,不加任何阻攔,聽任秦始皇被方士蒙騙,實際上是一種失職的行為。他的這種做法就是司馬遷所批評的“阿順茍和”。
李斯的徹底蛻變是在秦始皇死后,趙高策動政變,欲改變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殺扶蘇。論當時李斯的地位和權力,遠遠高于趙高。對趙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榮華富貴,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在趙高軟硬兼施,威脅利誘之下,李斯終于被拉上賊船。政壇強人李斯,無計可施,只有“仰天長嘆,垂淚太息”。
李斯原以為和趙高搞在一起就可以保住榮華富貴,其實大錯特錯。趙高在殺害了扶蘇、蒙恬、蒙毅,殺害了秦國諸公子、公主之后,又把屠刀對準了李斯,他們羅織李斯謀反罪,將其投入死牢。行刑的時刻到了,李斯和次子被押出牢門,他無比傷感,對兒子說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具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起去上蔡東門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說罷,父子二人相對痛哭。
李斯的人生悲劇在于他貪戀功名富貴,其實在他功成名就之時,完全可以衣錦還鄉,而且他也意識到“物極則衰”,但是,“老鼠哲學”支配了他的行動,他相信“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不愿意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結果成了趙高的幫兇,最后自食惡果。正如唐人胡獸在《題李斯墓》詩中寫道:“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
古往今來,貪戀富貴,唯利是圖之人總沒有好下場。”張緗霓無不感慨地說,“由于他們的私心埋藏很深,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凸現,但到權大名高時,到生死考驗時,其陰暗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露出來,最后將自己拖入泥潭。李斯的人生悲劇不就是深刻的教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