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以前,我國的中原地區還流淌著一條聞名全國的大河———濟水。濟水是一條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經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并稱 “四瀆”。歷經千萬年滄桑變化,現在它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唯有濟水源頭的濟源和山東的濟寧、濟南、濟陽等地名,作為歷史的記憶,還能讓今人大致辨出古濟水的走向。“濟水,古水名,發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關于古濟水的流向,《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邱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濟水發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頭的水以地下河的形式向東潛流七十余里,到濟瀆和龍潭涌出地面,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至溫縣西北開始名為濟水。然后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河南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水第三次潛伏地下至山東定陶,浮出地面與北濟水相匯合于巨野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出巨野澤后,與汶水相匯合,再向北向東經過濟南注入渤海。這就是古濟水的大體流向,濟水三隱三現,穿越黃河而不渾,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測,令人神往。
關于濟水穿越黃河而不渾之說,歷來眾說紛紜,有種種解釋。一是“濟清河濁”說,認為濟水是清的,黃河水是濁的,濟水從黃河中穿過而不混淆,越過黃河以后仍是清的。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二是“地下伏流”說,認為濟水從黃河北岸潛入地下,南岸復出。這種說法顯然缺乏地質結構方面的依據。黃河和濟水歷史悠久,但是有關黃河和濟水的歷史記載只有兩三千年,這可能是千百年來地理學家難解濟水穿越黃河之謎的原因所在。所幸的是,近些年來海洋地質研究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探明了黃河三角洲形成的歷史,同時也為我們解開濟水穿越黃河之謎打開了一扇窗戶。除此之外,古代文化遺址也是地理學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據。根據以上兩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大致勾畫出8500年前黃河與濟水的關系:黃河在鄭州以西鞏義以東向南流,越過華中平原,在蘇北流入南黃海;濟水從王屋山東流至溫縣,然后南流至滎澤(當時的溫縣與滎澤間無黃河),出滎澤后向東流,經山東定陶、濟寧、濟南、鄒平,在博興入海。如此,濟水與黃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獨流入海的大河。關于文獻記載濟水穿越黃河這一歷史之謎,我們可以從文獻成書年代方面試探謎底。中國古代文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版本流傳過程和成書年代并不十分清楚。與濟水有關的《禹貢》《左傳》《詩經》《水經注》《爾雅》《山海經》等主要文獻的成書年代,大都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其內容雖然大都據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訛誤,因此讓后人常常糾纏在信史和傳說的困惑之中。
又據《東原考古錄》記載:水清莫如濟,故濟以清名。濟水在鄆城分流南北,南濟水為南清河,元、明時期稱南運河,清咸豐時期稱牛頭河。北濟水為北清河,因汶濟合流,又名大清河。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濟源就是濟水的發源地,濟南就是在濟水之南的地方,濟陽就是在濟水之北的意思。而濟寧一名的由來頗有些復雜,大部分人認為,“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故以濟寧為名”。還有一種說法是:濟州從巨野遷到任城,因巨野一帶常被河水淹沒,而任城“地勢高亢,關津險阻,可保安寧”,故名濟寧。筆者認為第一種說法值得商榷,第二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實濟寧的得名與江寧、海寧、睢寧、淮安等城市的命名應該是一樣的,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的下游,河面寬廣河水平靜,不再決口泛濫,故沿岸城市多以寧、安等字命名,顧名思義濟寧就是濟水寧靜安寧之地。
其實濟寧與濟水的關系并非這么簡單。濟水在鄆城分流南北后,南濟水為南清河,元、明時期稱南運河(濟州河),清咸豐時期稱牛頭河。牛頭河形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當時大將徐達北征,為軍用需要,開塌場口(今南陽鎮南調嘴村附近)引黃入泗,并開挖自塌場口至濟寧西耐牢陂(今市中區安居北)長90里的運河。在耐牢陂口建永通閘,上經芒生閘通南旺,東經永通閘達濟寧,下經塌場口通谷亭,這段運河后來命名為永通河。清咸豐八年(1858年),濟寧知州盧朝安主持重浚該河并更名為牛頭河。所以牛頭河、濟州河就是濟水在濟寧的別稱,現在安居以北的濟州河和京杭大運河微山湖段就是南濟水在濟寧的故道。南濟水在塌場口(今南陽鎮南調嘴村附近)入泗,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濟水南會泗”的具體地點。濟寧地處南濟水下游河水平靜安寧,而且地勢高亢可保安寧,加之從金天德二年即1150年,黃河決口濟州駐地巨野被淹,金朝統治者將濟州從巨野遷到任城,其間濟州在巨野、任城之間多次進行設廢回遷,幾經周折最終在任城安定下來。故而更濟州為濟寧州。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獨立源頭,并能流入大海的河流稱為“瀆”。《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這里的“江”就是長江,“河”就是黃河,“淮”是淮河,“濟”指的就是濟水。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濟水干涸,幾近消失,為何能位列四瀆?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于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
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后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后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后入黃海。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后,分成3股:在陽谷縣張秋鎮3股河流匯合后,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濟水下游),由利津牡蠣口入渤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銅瓦廂缺口后,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濟水下游)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黃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當然這次決口也有一個慘重的代價,那就是讓名位四瀆之一的濟水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詩人白居易曾在濟水河畔游歷過,望著濟水那川流不息,奔騰向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對理想追求也應該像濟水一樣不到大海不停留:“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濟水雖然位尊四瀆,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不求聞達的秉性。于此相對應,中國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榮華的知識分子稱為“清流”。這也是為什么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