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明代朝中有兩位官員,一位是河南省濟源縣人,一位是山西省陽城縣人,他們同年考取進士,同年入朝。二人情趣相投,來往甚密,兩家寶眷同住京都,稱姐道妹,親如一家。陽城家有位小姐,長得如月中嫦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父母視若掌上明珠。濟源城有位公子,身體魁梧,氣宇軒昂,常與文房四寶相伴,并武藝高強,父母樂在心頭,喜上眉梢。小姐和公子,兒時青梅竹馬,懂事后相互傾慕,愛情萌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兩家老人自然欣喜,遂才子佳人喜定終身。
濟源地處平川,陽城則迭嶂重巒。雖兩地毗鄰,兩家僅相距百余里,但山高坡陡,惟有一條小路,繞崖跨溝,勉強行走。故雙方父母都為娶親的道路而犯愁。
一日,濟源家又為此嘆息。公子聞知,便拜見父母,微微笑曰:“父母大人恕我直言,天下事、事在人為,路在人開,何須嘆氣,依我之見,懇請父母痛痛快快拿了銀兩,修一條從濟源至陽城的車馬大道。便己利人,兩全其美,又為豫晉結良緣留下千古佳話,何樂而不為呢?”父母聽后,哈哈大笑說:“真是窗紙不戳不透,油燈不挑不明。”于是,急與陽城親家商議,雙方各拿銀子五千兩,委托兩縣衙承辦,兩縣遂調集人馬,即刻動工,各自從縣城開始,一直修到交界地——大嶺堂,年余告竣,路寬五尺,青石鋪面,兩旁栽植松柏。豫晉百姓,皆大歡喜,感謝兩親家捐資修路恩澤。
路修通后,兩親家喜上眉梢,即舉家返鄉,為兒女籌辦婚事。一日,濟源家興致勃勃沿著新路直達大嶺堂,登高遠眺,見陽城山如浪,巒如濤,田如梯,樹如云,不禁心潮起伏。又想起陽城盛產煤炭,烏金遍地,百姓長年累月吃稀飯的習慣,不由詩興大發,順口詠道:腳踏太行山,盡將陽城覽。生的是香煤凈炭,吃的是米粳菜飯。
濟源家這首詩,一是抒懷,二是要和親家開個玩笑。詠畢,即令侍從將詩刻于路邊石崖上,之后回頭下山。
次日,陽城家驗路至此,一看親家所留詩句,十分惱怒,心想子女結親兩情兩愿,何又諷刺我米粳菜飯!天地之大,降生無擇,山川各有所長,互有所短,何能以己之長笑人之短!于是也詠詩一首:登上太行山,遠望濟源川。吃的是香油白面,燒的是干草麥秸。
陽城家此詩,其用意是不忍受辱,針鋒相對地挖苦親家,同樣由侍從刻于路邊石崖,與親家詩并排而列。
兩親家議定,為減少兒女結婚雙方路途奔波,婆家迎親,娘家送親同到大嶺堂。良辰吉日已至,新郎披紅戴花,樂隊笙鼓浩浩蕩蕩,迎親至大嶺堂,一看岳丈大人和父親大人的石刻,啼笑皆非,埋怨二位大人不該互相揭短,留下千秋話柄。他南望濟源平川,覺得平川可愛。北望陽城山巒,覺得山巒秀美。于是隨口成詩一首:濟源平川寬,陽城多山巒,可惜是山川難搬,理應是以長補短。
公子出口,隨從即刻于路邊石崖。之后,立即迎親至三里之外。片刻功夫,新娘新郎到達大嶺堂。新郎本不想讓新娘看見崖石詩刻,不料新娘偏要在此下轎小憩,扯掉蒙頭紅綾,回望故鄉,不由鼻子一酸,淚珠兒滾落,再望陽城,又破啼為笑,贊不絕口:“陽城山清水秀,美如仙境。雖山高路遠,終生不悔。”正欲上轎間,忽見石崖詩刻。笑曰:“父母詩句不佳,公公出言不妥,郎君胸懷廣遠,所愿甚合我意,而今豫晉通道已經打開,兩位老人何必如此。凝視片刻,便出口詠道:豫晉結良緣,雙方都情愿,為的是煤炭換面,盼的是地連心邊。小姐詠罷,也命人將詩刻于石崖,然后翻身上轎。
自從此道開通,河南的東西也象長了翅膀,經陽城抵達遼闊的北國牧場。陽城產品象長了腿,經濟源進入富饒的南國水鄉。
多少年來,人們每當至此,都要默默拜讀石刻石崖詩句,對公子和小姐肅然起敬。后人并捐款將崖上留詩再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路旁。
后來,屢遭兵變,石碑被毀,但豫晉結良緣,大路南北兩頭牽的故事一直在濟源陽城一帶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