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畫作《匡廬圖》
荊浩,字浩然,自號洪谷子,濟源人氏,生于唐末五代,長期隱居于太行山(五龍口景區愁兒溝內)的崇山峻嶺中,致力于山水畫的創作與研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畫以表現天地之無限、造化之壯觀為主,放眼于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和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描繪,后人稱之為“開圖千里,思故高遠”。荊浩的畫集唐代吳道子、項容的精華與一體,有墨有筆,峻厚雄偉,頗具陽剛之氣。荊浩不僅開創了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大山大水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畫新境界,而且在繪畫理論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傳世理論著作《筆法記》被后人譽為水墨山水畫的理論基礎和豐碑。代表作《匡廬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水墨山水畫真跡。傳說五龍口景區內以風景秀美著稱的“十里畫廊 ”就是荊浩命名的。為了紀念荊浩,五龍口景區在荊浩當年寫生的“十里畫廊” 修建了荊浩紀念館,內陳荊浩、關仝、郭熙、范寬及后世歷代北方山水畫名家的代表作品和歷代文人騷客吟詠五龍山水的名句佳作。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陳綬祥所賦詩曰 :“筆跡墨痕乃有荊關生氤氳,山景水情還從濟源入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