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克井鎮棗廟村位于太行山麓,村西以前是荒山坡,人稱“西大荒”。能荒成啥樣?村有民謠:“凹凸石荒窮圪梁,古來無墳無村莊。傳言地氣不養人,誰碰誰窮誰破亡”。
村民朱元英(上圖)不信這個邪,他發誓要讓“活人不走,死人不埋;鳥來無處落,兔來無處藏”的這片“西大荒”披上綠裝。
1983年3月26日,他帶領一家人在這片亂石灘上掄下了第一鎬。
朱元英的綠色夢能實現嗎?
30年后的今天,這里已是近千畝的一片森林,并且這片林子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林海公園。9月9日,坐在林海公園的涼蔭下,已84歲高齡的朱元英老人以一個“難”字開頭,慢慢拉開了記憶的序幕。
“這里挖樹坑太難了。這就是個石頭灘,與其說是在挖坑,不如說是在鑿石。”一鎬鎬,一锨锨,鎬越磨越短,锨越壞越多。“用壞的短扁擔、爛籮筐、禿鎬頭,數不清。夏天時白天天熱,就改在夜里干,常常一干就是通夜,干著干著,一抬頭,咦,啥時天亮了?”
亂石灘上終于“鑿”出了成片的樹坑,可老朱又遇到了植樹難。難在哪?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坑里無土,談何植樹!老朱帶著一家人像螞蟻搬家一樣,從遠處挑來一擔擔土。為了給土保墑,還是得夜戰,他們一家人又在這亂石灘上送走了無數個夜晚。不知是不是被朱家人的膽氣震住了,有多少次,狼群在夜色中來到亂石灘,也只是在他們身邊悄悄走過。
樹植上了,又逢澆水難,因為這里無水。不能眼睜睜看著把樹旱死,挑,也要把水挑上山!老朱就一個念頭:非把樹栽活不可,非把它變成林不可!老朱帶著兒子們從幾百米外的愚公渠往山上挑水,晃晃悠悠,一步一崴,亂石灘也被他們走出了羊腸道。喝上水的樹苗越來越多,老朱的白發也越來越多了。
漸漸地,“西大荒”被綠色覆蓋,苗長成樹,有的樹也快長成材了。這時,老朱遇到了最大的難——管護難。克井鎮煤礦多,煤礦需要坑木,于是,有人就看中了這里的樹,一個晚上過去,幾十上百棵小樹被鋸倒偷走;有的人家缺鐵锨把、镢頭把,就來這里砍上兩棵;有人還把自家的牛羊趕到林中……白天看,晚上接著看,老朱天天夜里巡邏到天明。他披著被子當大衣,累了在哪里躺倒哪里就是床。
老朱的家離林子也就里把路,他硬生生五年沒回家,沒明沒黑吃住都在林子里。林子越來越大,綠色越來越濃,他卻熬壞了眼睛,熬壞了身子,熬窮了家……
如今的林海公園林地面積近千畝,有上百萬棵樹,成了濟源市及周邊地區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在茫茫林海公園最亮眼的一塊巨石上,朱元英老人請人刻下了四句話:“精衛填大海,螞蟻平山頭。父子造大林,愚公移王屋。”本報記者 王小萍 本報通訊員 成利軍【原標題:太行山下的“造林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