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云是濟源縣送駕莊人。從家譜查考,濟源送駕莊吳氏是以詩書傳家的名門望族。其六世祖吳應舉,字健甫,號明自,為明萬歷年間舉人,平生著書立說,設館授徒,著有《臨黃館》十三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大學士、禮部尚書、大書畫家神筆王鐸青少年時期曾拜吳明自為師。吳明自父母吳養充、張氏的墓志銘就出自王鐸的大手筆,墓志銘現保存于濟源市濟瀆廟博物館,吳氏家譜刊載有墓志銘的影印件(見附件一)。另外,濟源縣志還保存有王鐸贈給恩師吳明自的詩歌:“年少河邊問典墳,送莊望眺對斜曛。雖然花徑迷紅樹,安得山齋想白云。錦石自宜麋鹿臥,野鷗誤入鳳鸞群。寄書好晤深巖里,夏澗秋濤總為君。”詩中王鐸對恩師的諄諄教誨念念不忘,并希望恩師以“夏澗秋濤”相伴為娛,安享晚年。金剛易經法創始人就是神筆王鐸的恩師、濟源吳氏六世祖吳明自。吳明自在設館授徒之余,自編金剛易經法套路以健身。據吳氏族人代代口傳,吳明自不但精通儒學,而且對中醫也深有研究,所以他創立的金剛易經法講究剛柔并濟,內外兼修,意氣行相結合,通過調息、調意、調行,使體內形成“能量團”,在意念的作用下無處不至,由此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臟腑功能,延緩臟器衰老,以達到防身養生之目的,其后代代相承,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至于吳明自為什么給這套功法取名金剛易經法?金剛,指身體健壯、硬朗。易者,變通、改變的意思。經,指經脈、經絡。金剛易經法是可以改善人體機能,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臟腑功能,延緩臟器衰老,達到養生健身的功法。
吳明自不僅學問好,而且非常重視用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教育子孫后代,所以子孫代代情操高尚。吳明自多子多孫,其子孫人人勤奮好學,個個都是好樣的。
金剛易經法發展到第四代,傳人吳布使其更為臻熟,增強了技擊功法。吳氏家譜記載:光緒年間,河南天災絕收,濟源民不聊生,但縣令仍要求按照古法——柳差之國稞,每畝地需繳納錢文百余以上,當地人民苦不堪言。吳布挺身而出,要救濟源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帶領百姓上訪,遭到地方官府圍追堵截而無法成行。吳布武藝高強,數十捕快不敢近身,只身一人沖出重圍,上京告御狀,得到六部批準:此差即免,永遠不究。從此,吳氏家族更加深受鄉鄰鄉親所敬重。
也許是地處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所在地,受老子無為思想影響深遠的緣故,濟源吳氏雖然代代以詩書傳家,人丁興旺,但其子孫后代多隱居鄉里,很少出仕為官。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早已被列入國家4A級景觀。細想想,身居如此美景之中,讀讀詩書,練練金剛易經法以健身,悠閑自得,自當不失為一種田園之樂高雅的情趣。吳氏世代不戀官場戀山水,大概由是得之。正因吳氏只求熟讀圣賢書,不求他鄉做官宦,所以吳氏金剛易經法很少外傳,成了家族用于健身秘而不宣的祖傳秘籍,加上吳氏家族世代溫良恭儉讓,追求性情高尚,所以始終沒有因為武功高強而與鄉鄰交惡。
濟源吳氏做官始于第十三代吳恒聰,這一點由吳氏祠堂對聯可以佐證。吳恒聰重修吳氏祠堂,請好友濟源拔貢苗龍圖撰寫祠堂對聯:“始晉洪洞縣周稱太伯吳氏鄢陵祖與宗翼翼巍巍胥由謙沖將國讓;卜居來王屋明綴高科清登仕板子若孫繩繩繼繼永以忠孝作家傳。”上聯除了講濟源吳氏由山西洪洞縣遷來以外,還講述了吳姓起源和吳姓祖先謙虛讓國的高尚品德。據《史記》記載,周遠祖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太伯,次子名虞仲,三子名季歷。【原標題:金剛易經法形成的淵源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