軹國故城
軹國故城簡介:
軹國故城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豫晉古道上。春秋始建,戰國、漢代增修。城略呈方形,東西長1865米,南北寬1766米,占地330萬平方米。東、南城墻保存較好,殘高1-9米,寬6-38米不等。2006年6月份,軹國故城被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其中就包括泗澗古墓群。
軹國故城的由來:
軹國故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襄王17年,位于濟源市西南方向的承留曲陽一帶,就是古城陽樊的遺址,周襄王把陽樊之地封給了晉文公。晉文公率領軍隊準備接收城池時,性格剛烈的陽樊人堅閉城門,準備誓死抵抗。陽樊太守蒼葛只愿意交出土地,而不愿意交出民眾,晉文公答應了他的要求。蒼葛帶著陽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今天的軹城駐扎下來,他們擔心晉文公會改變主意,于是,用戰車列衛,車與車相依,軹與軹相連,當作臨時的防護屏障,繼而筑土為城,這就是軹城的由來。
軹國故城
軹國古城的歷史:
軹國故城始筑于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據《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一后設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郡,并設鹽鐵官。呂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并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歷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
軹國古城出土的文物:
軹國古城是從東周開始修建的,然后后來逐漸封王,直到漢代,達到了它的頂峰,版圖、城市的規模,以及人口都達到頂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軹國故城這個范圍內,陸續出土了一些重要文物,比如石磨盤、陶都樹、陶風車、石錢范…… 軹城發現的古墓,以漢代墓葬居多。據專家考證,漢代盛行“視死如生”的喪葬儀式,尤其是一些貴族,生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環境,都要用模型的形式在墓葬中體現。從七十年代到現在,出土的墓葬已經有幾千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