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銀胖從創業起,就將目光緊緊盯著蒙牛和雙匯,甚至伊賽牛肉的經營模式就是“蒙牛+雙匯”。他一直在學習蒙牛的企業文化、團隊打造、經營模式以及雙匯的產業鏈發展模式、終端市場建設等。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
但買銀胖成名,卻到了不惑之年。
其實,早在10年前,買銀胖就曾率先用50節車廂的整列火車販運煤炭,但他真正躍入公眾的視野,還是因為河南伊賽牛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賽牛肉)。
繼端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餐桌之后,今年6月,伊賽牛肉又在天津登陸資本市場,成為中國牛肉行業寥寥可數的上市公司之一。伊賽牛肉的創始人買銀胖,也隨即成為眾多媒體追逐的對象。
素來低調的他,盡管一天到晚圍著公司事務打轉,但還是盡可能地配合所有采訪。對此,買銀胖解釋說:“伊賽牛肉正大規模地在鄭州、焦作、洛陽等地建設直營專賣店,需要借助各種媒體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伊賽、了解伊賽。”
自認為集“自信、膽識、毅力”為一身的他,能否憑借“蒙牛+雙匯”模式和資本市場力量,戰勝目前的行業對手,實現創業之初許下的“最牛”的夢想?
二次創業:一個原煤堆里淘金的老板
一個在煤堆里淘金的煤老板,為什么忽然賣起了牛肉?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高中畢業即投身煤炭行業的他,從一個靠租車拉煤的司機起步,后來成為一家運輸公司的老板,生意遍布晉城、焦作等多地的煤礦。生意好時,他曾先于別人用50節車廂的整列火車販運煤炭,一趟就能掙幾十萬元。
當時,政策允許私人投資開礦,但凡和煤炭生意沾點邊的人,基本上都能賺得盆滿缽溢。但時過境遷,進入新千年后,一些落后產能企業相繼被淘汰,整改小煤礦的政策步步緊逼,行業競爭一片白熱化。轉型,成為眾多煤老板日夜思考的問題,包括買銀胖。
“不要做你不熟悉的事。”股神巴菲特的這句忠告,買銀胖很早就看到過。但他卻背道而馳,將目光鎖定在近乎一無所知的食品行業。“猶太人以善于經商出名,他們往往將女人和嘴巴作為最賺錢的財源。”他解釋說。
但具體做什么項目,直到在北京遇到一位研究食品的大學教授,買銀胖心里才有了著落。“你是回民,干脆做牛肉或羊肉的生意吧!”教授的建議是一道選擇題。
買銀胖最終選擇了前者。理由是,牛肉的營養價值相對更高,在肉類產品中所占的比重也比羊肉多,知名品牌很少,何況中國人均吃牛肉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憑著這種商業直覺,2002年年初,買銀胖投資3000多萬元,在焦作市博愛縣城西郊建起年屠宰6000頭肉牛的生產線,“以前販運煤炭雖然是為了賺錢,但當時自己一直想做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他回憶道。
隔行如隔山。創業之初,買銀胖吃了不少閉門羹。因為對市場行情缺乏了解,當他滿懷信心地開著轎車,將產品運往消費能力最強的上海時,沒想到所有飯店的人只掃了一眼,就將他拒之門外。
“他們需要的是經過國際流行的排酸工藝處理,并且根據不同餐種需要進行分割的高檔牛肉,而不是你這種剁出來的塊狀肉。”一位懂行的人一言驚醒買銀胖。
吃一塹,長一智;氐浇棺,買銀胖立即投入700萬元,從國外購進先進的肉牛排酸裝置和質量檢測儀器,然后又從北京高薪請來一位海歸牛肉分割專家,重新將伊賽牛肉打造為高檔產品。
然而,上海市場的窘境并未因此改觀。“當時,河南人的形象不好,當地人一聽說是河南生產的牛肉,說什么都不愿意要。”碰壁多次的買銀胖,欲哭無淚,但他仍不甘心,轉身找到行業內頗有影響的上海牛羊肉公司,“這樣吧,我這車牛肉先留你這賣,現在不收你一分錢,如果你認為質量可以,并且賣得不錯,回頭再將款補給我。”
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憑借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買銀胖不僅將伊賽牛肉銷入上海市場,還與上海牛羊肉公司達成長期合作意向。隨后,他改用“先讓對方品嘗樣品,再決定是否合作”的戰術,先后攻下天津、杭州、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市場。
自此,伊賽牛肉的春天來臨。
復制蒙牛:勇敢的嘗試
從創業初每天肉牛屠宰量不足一頭,到成為奧運會、世博會雙料供應商,再躋身中國牛肉行業前四強,到登陸境內資本市場,短短8年時間,伊賽牛肉瘋狂成長。
以至于,有人說,買銀胖這頭溫和、勤懇的牛,卻跑出了奔馬的速度。
買銀胖的特點是,從創業起,就將目光緊緊盯著蒙牛和雙匯,甚至伊賽牛肉的經營模式就是“蒙牛+雙匯”。“因為行業接近,產業運作模式相似,所以買總一直在學習蒙牛的企業文化、團隊打造、經營模式以及雙匯的產業鏈發展模式、終端市場建設等。”伊賽牛肉副總經理劉星說。
一個企業在創業期的文化信仰,往往取決于企業創始人的思想。如果你知道買銀胖最為推崇的國內企業家是牛根生,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伊賽牛肉的身上到處烙著蒙牛的印記。
從“百年伊賽、興農強民”的企業使命,到“市場在變、誠信不變”的經營理念,從“沒有借口,沒有理由,沒有不可能”的執行理念,到“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有才限制使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的用人理念等,買銀胖精心打造的企業文化體系,幾乎全都是在模仿甚至復制蒙牛。
事實上,買銀胖對蒙牛的“靈魂人物”牛根生的感情,已不僅僅是欣賞,甚至有些迷戀。在他辦公室的書柜中,放有和牛根生有關的幾乎所有書籍、光盤。“每次到外地出差,只要聽說有牛根生的演講,他無論多忙也一定準時到場;每次公司開會,他都會帶上已翻了無數遍的《蒙牛內幕》,與大家分享其中的理念。”劉星告訴記者。
沒有人知道,買銀胖是否在刻意模仿牛根生,但兩者確實有太多的類似。買銀胖也篤信“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今年6月,伊賽牛肉在天津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時,他從自己持有股份中拿出10%,價值至少數十萬元,獎勵公司的22名管理人員。而兩年前加入伊賽牛肉的劉星,無論是他扮演的“參謀長”角色,還是作為廣告公司老板的行業背景,都與牛根生的副手孫先紅如出一轍。
牛根生對買銀胖的影響不止于此。2008年,買銀胖捕捉到市場空隙,決定將產業鏈延伸到牛肉熟食深加工領域,但當時的伊賽牛肉在資金、技術、人才上都力不從心。于是,他模仿牛根生當年“先市場,后工廠”的經營模式,授權河北躍華食品有限公司代為加工多種類的袋裝伊賽牛肉。“借船出海”這一招,不僅降低了成本、風險,還直接拉動公司銷售額的成倍增長。
克隆雙匯:創中國牛肉第一品牌
顯然,買銀胖是個聰明的創業者,他不但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也深諳“企業成長最快的辦法之一,就是模仿強者”。他所奉行的“拿來主義”,在某種程度上,無疑是推動伊賽牛肉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學習蒙牛的同時,買銀胖也在學習雙匯,甚至喊出了“學習雙匯,開創中國牛肉第一品牌”的口號?v觀其創業歷程,無論是2003年推出的冷鮮牛肉,還是2008年進軍熟食深加工領域,都能捕捉到“老大哥”雙匯的影子。
尤其是從去年6月起,買銀胖就開始學習雙匯賣冷鮮肉的連鎖專賣模式,在市場終端發力,以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在鄭州、焦作兩地開設伊賽牛肉直營專賣店。目前已有40多家,現在正以加盟的形式在洛陽等市地擴張。
“以連鎖專賣店形式銷售牛肉的企業,目前伊賽牛肉是國內第一家。我們計劃一年之內,在河南18個市地開設500家專賣店,然后擴張到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沿海地區,三年內再以加盟形式建成3000到5000家店。”買銀胖說。
“最牛”的夢想:成為最“新”的牛王
“我很自信!只要是我看中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買銀胖說。
當然,他知道,中國牛肉行業的企業至少數百家之多,伊賽牛肉不但起步相對較晚,還立身于不占地利優勢的博愛縣,而他本人在食品行業的經驗值為零。
但他也清楚,市場競爭未必就是大魚吃小魚,也有可能是快魚吃慢魚,“要想實現行業第一的‘最牛’夢想,就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占領制高點。”買銀胖說。為此,他不僅要學蒙牛、雙匯,還要借資本市場的力量“快速行軍”。
據知情人士說,早在3年前,伊賽牛肉就尋機上市,但因為主板及中小板的門檻太高,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天津證券交易所上市。盡管只募集到資金2028萬元,但在買銀胖看來上市意義不僅限于此,“提高了伊賽牛肉的知名度,利于企業管理近一步規范,還將使得間接融資更加容易。”
在通過授權代加工的模式“投石問路”后,買銀胖已經看到包裝類牛肉熟食的市場潛力,“2009年上半年銷量比2008年下半年增長近10倍,況且這類產品的利潤空間比冷鮮肉至少高2倍”。于是,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就決定改用自建工廠的模式,開始建設年產能分別為3000噸和2萬噸的兩條生產線。
“兩條生產線,將分別于今年12月和明年10月投產,預計每年將直接帶來至少4億元的銷售收入。我希望在3年之內,伊賽牛肉的熟食深加工項目的產值占總產值的70%到80%。”買銀胖透露心中的3年遠景。
按照他的規劃,未來3年內,伊賽牛肉一方面要在商丘、焦作、洛陽、新鄉等黃河灘區的30個縣市,建立30個萬頭肉牛養殖基地,另一方面還要在東北、西北等地收購四五家有實力、有潛力的企業,快速壯大企業規模,爭取早日做到行業第一。
但不容忽視的是,養牛是畜牧業中產業鏈最長、最復雜的行業。因此,吉林皓月集團歷時20多年,才打通養殖業、加工等六大產業鏈條,以年屠宰肉牛70萬頭,清真熟食制品10萬噸以上,近百個肉牛養殖基地,并連續9年出口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穩居國內牛肉行業龍頭。僅今年上半年,吉林皓月集團即實現產值45.7億元。
反觀伊賽牛肉,目前的產業鏈條尚停留在養殖、加工、銷售環節,年屠宰肉牛不足10萬頭,肉牛養殖還停留在合作社階段,自己的基地建設剛剛起步,盡管2006年已獲得出口資格,但至今出口量為零,2009年全年產值只有1.2億元。
要想在短短幾年內,取皓月集團而代之成為新“牛王”,伊賽牛肉需要以火箭般的速度不斷飛躍,這必然面臨缺乏雄厚的資金支持,以及涉及各環節的眾多專業人才支撐等挑戰。
但買銀胖卻不這樣認為,“資金可以依靠自身積累和直接、間接融資,人才可以通過社會招募和公司培養,但最關鍵的是盡快將伊賽的品牌做強,這是吸引資金和人才的基礎。”(原標題:買銀胖:一手“蒙牛”,一手“雙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