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愛竹器(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建華
本報通訊員 張國波 畢 晶
翻開《博愛縣竹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話:“村村門外水,處處竹為家。”
3月16日,在有“竹林水鄉”之稱的博愛縣,路旁隨處可見的竹器店、在堆放的竹子旁忙碌的人們,記者感受到竹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北半球的竹林“活化石”
“我縣人工栽培竹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北方人工竹林活化石"。”走在該縣磨頭鎮后十里村的斑竹園里,縣林業局竹林保護管理工作站站長張玲向記者介紹道。
博愛竹種有近百個品種,由此形成的竹文化,獨具特色。這里“夾溪修竹帶青蔥”,吸引文人墨客吟詠、繪畫,歷來都是“勝游之所”。據說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就曾在博愛竹林興會。
竹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博愛竹制品加工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博愛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馳名,因此也叫"清化竹器",清朝時還被列為"貢品"呢!”張玲指著路邊擺放的各種竹器說。
“清化竹器”曾多次在世界竹藝博覽會和中國竹文化節上獲得獎項。2007年,許良、月山兩鎮,被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竹文化發展特色鄉鎮。
目前,許良鎮、月山鎮、磨頭鎮3個鄉30多個村莊生產的竹器產品有200余種,全縣從事竹貨行業的有近200家,產值可達1500萬元。
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路很長
精致的八仙桌,實用的博古架,大氣的屏風……一走進許良鎮許良村村民朱長春的屋子,記者就被各種各樣的竹器家具吸引住了。
老朱今年57歲,從事竹編行業已經三十余年了,其間他不斷摸索竹編技術,結合清化竹器的獨門絕技“盤竹”工藝,研制了幾十個品種的竹編工藝品。
“那時候縣竹貨公司生意特別好,光倉庫里的竹門簾少說也有30萬掛。平均每天運進來的竹子和運出去的竹器,都要裝一個火車皮。”老朱至今還忘不了上個世紀80年代竹器鼎盛的年代。
“全村六成年輕人都做竹器生意,不少人還在山東、河北、山西等地開了竹器店,銷售博愛竹貨。”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工業、交通等發展,博愛竹林面積連年大幅萎縮,到2011年,人工栽培竹林由1.8萬畝減少到1.2萬畝。
去年底,國竹產業協會在北京組織的專家評審會通過了《博愛竹林資源保護利用總體規劃》,我省將投資約4905萬元,在博愛建立萬畝基本竹林保護區,建設竹子種質資源保護與繁育基地、節水灌溉系統工程、竹林林下經濟工程、引進精編技術、培養人才、開發高檔竹器等措施,發展竹林生態文化產業,提高竹產品附加值,增強對竹林資源的綜合利用。【原標題:博愛:竹林文化入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