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琴
據村里的耄耋老人回憶,在中站區府城街道北朱村村委會大院的原址上,曾經建有孫真廟。孫真廟是奉祀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廟宇。
孫思邈是唐朝初年著名的醫學家,傳世之作有《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他首創了婦科、小兒科基礎理論,并對內外諸科疾病的分類及各種療法均有獨到見解。他還提出了內外相扶、綜合治療的理論和食療、養性的原則,豐富了中醫治療和防病的基礎理論,對中草藥的采集、配伍等也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另有《老子注》、《莊子注》、《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之教論》等著述。他洞察人事,不重功名,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封給他官爵,但他皆固辭不受。唐朝皇帝見他不肯做官而醫藥成就巨大,故封他為真人。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懷念他,紛紛建立廟宇供奉他。因孫思邈曾被封為醫圣、藥王、真人,故其廟被后人尊稱為孫真廟、藥王廟等,尊稱孫思邈為藥王爺。關于藥王爺的傳說很多,主要是有求必應,特別靈驗。聽我那97歲高齡的老娘回憶,她小時候,村里人誰有個疑難雜癥,久治不愈,就去北朱村孫真廟叩拜藥王爺,祈求施藥。也許是心理作用,人們吃了藥后,病總是一天比一天輕,用不了幾天就好了。人們打心眼里敬奉藥王爺,頂禮膜拜,廟里總是香火鼎盛。
北朱村孫真廟,其建筑結構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灰瓦覆頂,殿前有長方形月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琉璃瓦覆頂。建筑結構和普通廟宇一樣,其特有之處已難描述,只是月臺南有一個約40米見方的廣場,廣場之南即為戲樓。孫真廟,大戲樓,遙相呼應,更增添了藥王爺的神威和靈氣。人們可以看戲、求藥兼而得之,廟前常常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后來,由于戰爭和動亂,孫真廟逐漸坍塌成為廢墟,隨著歲月推移從地面上消失了。現在,在孫真廟遺址旁的小河上,橫架著一根石柱,上有殘聯一句,向世人訴說著孫真廟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