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尋根焦作文化
2013/4/1 18:22: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為了解焦作沁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況,追尋地區發展歷史,7月20日,河南理工大學安全學院“搭建文化平臺,唱響中原經濟新篇章”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整裝出發,前往沁陽尋訪當地民間文化非物質遺產。
剛進沁陽,在司機師傅的指引下,實踐隊員們深入農村,對焦作的嗩吶藝術、鄭王詞曲、高抬火轎等民間藝術進行了解。
經過與當地人的交流后,隊員們了解到,沁陽市舉行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嗩吶演奏、懷梆戲曲、高抬火轎等系列節目是其不可缺少的節目。截止目前為止,沁陽市共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4項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有5名民間藝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為進一步了解沁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況,實踐隊員在經過苦苦尋覓后找到了嗩吶藝術。一位博學多才的藝人告訴隊員,沁陽嗩吶有著傳奇的歷史,嗩吶藝術在沁陽歷史悠久,“樂圣”朱載堉就是古代嗩吶的領班人,每年農歷九月廿三這一天,各地的嗩吶吹打班都要在此聚會比賽。由于文化的積淀,沁陽一帶曾自發地興起了許多“吹打班”,如:明末清初時“同樂會”、“賈家班”,清末民初時的“毛旦班”(張大發)、“麻金班”(賀金龍)、“老馬班”(馬銀河)等,都很有影響力,非常受群眾歡迎。在民間無論辦紅白事、寺院開光、生日祝壽、商家慶典,都要吹上一段兒。所以當地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嫁閨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要熱鬧,吹嗩吶,后邊抬著大花轎”;“花轎落地放鞭炮,親朋好友都來到”等民謠流傳下來,也為嗩吶藝術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機會。
沁陽民俗文化深厚,如何發掘、保護焦作的非物質文化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到生存的空間不只是當地老藝人的事情,國家相關文化部門應該不斷挖掘,為我國燦爛多樣的文化添彩。經過此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尋,隊員們接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識,強化了隊員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傳承民間文化藝術,構建文化平臺,使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教育網 2012-07-21 作者: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