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團在農村演出十分受歡迎。
演員們在舞臺上表演得惟妙惟肖。
該劇團演員正在化妝。
演員們在后臺換裝趕戲。
該劇團正在演出《呂蒙正投親》。
臺下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演員們相互整理戲裝。
二股弦是一種古老的劇種,發源于武陟縣,它從民間小調發展演變而來,因為用二股弦伴奏,所以就叫“二股弦戲”。二股弦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它風格鮮明,唱腔獨特,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含腔等18種,劇目有100多種,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吸收了其他戲曲藝術元素后,二股弦的內容逐漸豐富,在清代發展成熟。由于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文化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在,二股弦戲在全國僅存于武陟縣大司馬村二股弦業余劇團。
“現在,喜歡二股弦的觀眾還是很多,‘織布紡花不賺錢,一心想看二股弦。’這句流傳于武陟周邊的諺語充分說明了當地群眾對二股弦的喜愛。每逢農歷初三村里集會時,村民不吃不喝也得聽二股弦,我們出去演出十分受歡迎,但多數是友情演出,沒有演出費。盡管如此,我們也要一直演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二股弦文化。” 武陟縣大司馬村二股弦業余劇團副團長任全介紹說。
據了解,二股弦文化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注。河南師范大學教授丁永祥在武陟縣創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當地第一家民間文化保護組織,在該保護中心和二股弦業余劇團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二股弦的資料和劇目被整理出來,一些寶貴的音像資料被保存下來。武陟縣文化館館長郭小白告訴記者,武陟縣委對保護二股弦下了大功夫,專門設立扶持基金,通過開展戲曲比賽、定期組織演出活動等措施,發展壯大二股弦隊伍,讓傳統文化回到群眾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該縣還為大司馬村二股弦業余劇團爭取到30萬元資金,保證了該劇團的正常開支,引導該劇團走出去,并提供相應的補助。“光靠我們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希望有更多的社會群體關注、參與并加入到保護和發展二股弦的行列中來,讓二股弦走上新的戲臺,展示持久的藝術魅力。” 郭小白說。
12月10日,記者在武陟縣大司馬村二股弦業余劇團的廣場上看到,正在排練的演員中,年齡普遍偏大。據了解,目前該劇團演員的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盡管主演者身體硬朗,但還是急需找到年輕人接班。遺憾的是,村里的青年男子,幾乎無人愿意學習這門久遠的藝術,而是紛紛離開家鄉,外出打工。逢年過節時,該劇團的演員才會受邀在本村或周邊村鎮演出,報酬不多,一年下來也就幾千元錢。目前的現狀是,演員沒有固定收入,該劇團的發展缺乏必要的資金和人才。(記者 李英俊 本報通訊員 秦林林 攝影報道) 【原標題:武陟縣在各鄉鎮為百姓演出戲劇“活化石”二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