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大將軍"的故事
2013/4/10 17:34: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城隍廟一間被辟為陳列室的廂房內,有一尊今年剛剛出土的紅衣大炮。這尊鐵炮炮身長約2米,炮頭直徑近0.4米,炮口直徑約0.15米,總重量達1000多公斤。走近仔細觀察,炮身上"紅衣大將軍"五個字清晰可辨。經專家多方考證,這尊鐵炮鑄造于清代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41年。這尊大炮鑄造的目的主要是對付當時的農民起義軍--捻軍。據史料記載,該大炮當時由舞陽縣知縣王元緒監工制造,曾多年放置于舞陽縣城墻上"防匪"。
紅衣大炮并非身披紅衣得名,它最早緣于明朝末年朝廷對抗清軍的"紅夷鐵銃"。明朝人認為這種炮是荷蘭人所造,而荷蘭人被中國人稱為紅夷,故將此炮命名為"紅夷大炮"。其實,"紅夷大炮"并非荷蘭人所造,而是英國在16世紀后期研制成的一種大炮。這種火炮設計合理,其管身長、管壁厚、射程遠,精確度高,威力大,對密集進攻的敵人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因此,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際成為勝負天平上的一個重要砝碼。清軍入關后,因避諱"夷"字,故給"紅夷大炮"改名為"紅衣大炮"。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