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漯河

缺乏行業(yè)標準:中國文物鑒定陷信用危機(2)

2013/4/6 16:20:50 點擊數: 【字體:

;收取酬勞,抽成比例從文物成交價的5%~15%不等。

  他提到自己經歷過的一個案例。幾年前,有一件不知名的文物,經過國內某位權威瓷器鑒定大師鑒定后,最終在一場拍賣會上拍得500萬元以上。這位鑒定師最后得到30萬元的酬勞。金楓說,這種文物鑒定師和拍賣行聯合做局,將一件普通文物,甚至假文物說成真的,然后抬高其價值,最終拍賣行與鑒定師各取所需,這是很多內行都知道的秘密。

  “鑒定師,尤其是出了名的鑒定專家,就是靠良心吃飯,完全靠自律。他說真就是真,說假就是假,不會有人出來反駁。他們在這個圈子的頂端,沒有人敢反對。關鍵是那些收藏者偏偏就認這些人,更加形成了這些人在圈子內的霸權。”

  孔祥星說,現在一些專家,受經濟利益驅使,滿世界開證明,因為開的證明多錢就多,為了避免被利用,自己現在已不參加其中。“現在你委托我去鑒定我都不去了。”

  科技鑒定

  為何難推廣

  受利益集團排斥

  本身亦有局限性

  對于當前收藏熱下鑒定界的現狀,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瓷器鑒藏家林谷平充滿擔憂。在他看來,當前文物鑒定界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標準和監(jiān)管。姚青芳也認為,近年來隨著各種草臺班子鑒定機構和鑒定專家大量出現,致鑒定證書良莠不齊,專家鑒定的權威性正遭到質疑。呂順也認為,眼下鑒定已受到污染,文物鑒定面臨誠信危機。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民間收藏隊伍已經達到7000萬人,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但國內90%以上的文物鑒定還是主要靠“眼力”,即眼看手摸。由于鑒定專家水平有高低,對同一件藏品判定有時截然相反。然而,卻沒有人能對專家鑒定進行“鑒定”,于是,真真假假的專家鑒定滿天飛。

  相比眼神,科技鑒定手段則要客觀得多。既然“眼神”鑒定容易出差錯,為何不采取科技鑒定手段呢?多位業(yè)內人士都表示,科技鑒定手段受到這個圈子的極力排斥,始終未能占據主流。

  林谷平分析說,中國文物不是真?zhèn)螁栴}。在現在條件下,只要借助科技,大部分問題其實都能解決。科技鑒定難占主流,主要是受到來自圈子的阻力。“幾年前的鬼谷子下山圖罐拍出幾千萬,我們搞收藏的都覺得是笑話。”他說,文物要保持高價,必須保證珍稀性。如果某個文物不是一件兩件,是上萬件,泡沫不就破了嗎?所以必須把這個東西說成只有一件。而科技的介入會打破這些謊話。“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借助科技,那測出來的元青花可能就不止一件兩件了,元青花也就不值錢了。掌握話語權的專家自然會鼓吹:科技鑒定不算數。”

  而實際上,目前國外的大博物館和文物拍賣,采信的都是科技鑒定手段,比如碳14、熱釋光技術鑒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說,自己從1997年利用儀器做一些科學檢測,迄今為止已測過數萬件文物。每種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測定出來。“當時就有人跟我說,‘你的儀器能檢測真?zhèn)瘟耍覀兂允裁茨兀?rsquo;他們認為文物真?zhèn)尉蛻摽繉<已劬础Uf到底,就是個利益格局的問題。”

  呂順認為,“眼學”鑒定是我國文物鑒定的傳統(tǒng),行家的經驗多是通過不斷地多看、品鑒摸索出來的,他們的經驗就是一個數據庫,能結合歷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對文物的真假和價值作出綜合評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物鑒定仍然是眼鑒為主。

  而科技手段的鑒定雖然較為客觀、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檢測儀器,一是難以對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樣,二是數據庫不全就難以成為鑒定真假的標準,三是科技手段使用范圍有限,比如陶瓷、青銅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畫、古董的鑒別,科技手段通常無用武之地。

  文物收藏

  切勿迷信“專家”

  由此看來,受傳統(tǒng)習慣和自身缺陷制約,科技鑒定要推廣恐難實現。在眾多圈內專家看來,首要的是先把人的方面規(guī)范起來。我國文物鑒定市場之所以亂象叢生,一是沒人管,沒有一套統(tǒng)一的鑒定標準;二是不道德行為付出的代價低。

  “看走眼”無“懲罰”

  姚政說,投資者把專家鑒定當個寶,一份權威鑒定可能“點石成金”,讓藏家手中的“頑石”成為寶貝。但專家出具“偽鑒定”就算東窗事發(fā),無法律風險,也無經濟風險,幾乎沒有什么損失。“鑒定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信不信可由你。我說錯了又怎樣?頂多是看走眼了。這些人總有逃脫責任的理由。”

  吳樹也表示,在國外,如果鑒定師多次鑒定錯誤,將被行業(yè)永久封殺,而在中國,鑒定師通常以看走眼為由推脫責任。“道德敗壞的這部分鑒定師付出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惡行得不到制止。”他認為,必須加強對那些道德敗壞的“鑒定專家”的懲戒。

  姚青芳也認為,由于沒有終審評審機構,一旦鑒定意見有分歧,沒人來當裁判。

  完全靠人品“自律”

  在林谷平看來,我國文物鑒定市場迄今為止并無官方承認的職業(yè)鑒定專家,沒有一個部門有資格向個人頒發(fā)鑒定專家資格證書。文化部有個藝術品鑒定委員會,是對國家的文物進行鑒定。按理說,真正合法的鑒定專家,只有這一種。但這類專家通常只負責館藏文物的鑒定,對于民間流通的海量文物則無暇顧及。“據我估計,面前市場上達到鑒定水平的所謂鑒定專家不足1000人,假專家遠遠多過真專家。”他建議,國家應該把這一塊管起來,制定一套鑒定標準,這樣就能避免那些假專家招搖撞騙。同時,對于那些“助紂為虐”的專家,應該嚴懲。“醫(yī)生看錯病還是醫(yī)療事故呢,你開假鑒定就不該被追究責任嗎?”

  業(yè)內人士昨天提醒說,文物收藏不要迷信專家,請專家鑒定,要了解他的行業(yè)背景,鑒定經歷,更要看重人品。【原標題:缺乏行業(yè)標準:中國文物鑒定陷信用危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洋網 2012年09月27日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