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李世文,是在本刊舉辦的零售商供應商發展論壇上,一位老朋友將他引薦給記者說:“這是重慶最有希望的經銷商。”他精明的眼神和憨厚的微笑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后多次預約,都因他在外地而沒能成行。后來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他的事跡,不由十分吃驚,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居然有著非凡的創業經歷。親自采訪完之后,更不由得感嘆:他是一個天生的商人。
李世文的基本資料里有一個數字“3”頻繁出現,他是河南漯河人,今年33歲,,大學畢業3個月即開始創業,曾利用3年時間打下了一個覆蓋全國30多個城市的BP配件王國,一度擁有1000多員工,產值超過億元,締造了一個商業神話,F在,他是重慶標典商貿有限公司創始人。短短五年時間,將一個無產品、無網絡、無人員的“三無”公司,打造成一個擁有200多人員,20多車輛、代理娃哈哈、瀏陽河、妙士、太子奶、金絲猴等多個知名品牌,發展成擁有獨特經營模式,具備現代運營商雛形的商貿公司。
李世文的商業天性很早就顯露出來,且在冥冥中成了主宰他命運的力量。在面臨幾次重大的人生決策時,他總是毫不猶豫選擇從商,于是,有了后來盛極一時的BP王國,也有了今天的標典商貿。
貫穿讀書生涯的生意經
李世文從小就有一個理念:我的人生絕對不是平凡的,我注定要干大事!他的商業天性也很早就顯露出來。他從10歲開始就做起了買賣,到大學畢業時,在經商之路上已經“卓有成效”。因此,李世文從小就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從政或經商,他相信自己在這兩條道上都會有所作為。
和許多被生存環境逼上經商路的人不同,李世文出生在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還在少不更事的童年時代,李世文的商業細胞就開始活躍。10歲那年,他利用課余時間“擺”起了地攤,出租連環畫,3分錢一本,一天竟能收入3、4塊錢。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一筆非?捎^的收入。從此,李世文一發不可收拾,“商業活動”貫穿了他整個學生生涯。
李世文天生對于商業機會有著敏感的觸覺,上高中時,一次老師在課堂上講:“中國將來要進入肉蛋白時代”,他聽了就開始浮想聯翩:今后中國市場肯定需要非常多的畜禽產品,那么飼料的需求量肯定非常大,他甚至想到用農村廢棄的秸稈等東西做原料生產飼料。他回家就立即給父母提出要退學搞飼料加工,這自然遭到父母的拒絕。“如果那時候我的想法成形,今天希望集團就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李世文撓著頭皮,“不無遺憾”的對記者說。
上大學之后,李世文的商業能力更加成熟。皮鞋、吊床、方便面、電池等等,他幾乎都賣過。那時候大學生校園銷售之風盛行,無論銷售什么,李世文都比別人賣得快,賺錢多。大學第二學期,他就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李世文自認為干得最漂亮的兩樁買賣,至今還讓他津津樂道。期末考試前夕,同學們都喜歡躺在吊床上看書復習,他也買了一張吊床,沒想到當天就坐爛了,于是去找老板換,老板為了息事寧人,主動提出賠他兩張吊床。李世文敏銳的察覺到這里利潤豐厚,他軟磨硬纏,最后從老板那里拿到一折的價格。前后一個星期左右,他就將幾百張吊床全部賣給了備戰考試的同學,狠狠的賺了一筆。
而另一樁皮鞋生意則更加成功。一次他到夜市去買皮鞋,看見一個中年婦女生意很清淡,他主動提出義務幫忙賣鞋,一個晚上就賣了10雙,女老板高興壞了,想雇他賣鞋,李世文說:“我想自己賣,你能告訴我在哪里進貨嗎?”女老板說:“這是我們自家生產的”,并慷慨的賒給他5雙鞋。很快,他就從5雙賣到上百雙,最后發展到開封幾所大學的皮鞋都被他包銷了。
盛極一時的BP王國
命運總是在關鍵時刻作出神奇的指引。1997年,李世文大學畢業,正值最后一屆分配,他幸運的被分配到鄭州市醫藥管理局。而此時,一向自負的李世文卻遭受到感情的打擊,他渴望用成功來證明自身的價值。他想,從政之路太慢,從商應該更為快捷。于是,他毅然放棄了人人羨慕的工作,只身來到深圳,進入太太藥業集團,開始為期3個月的打工生涯。
李世文的打工生涯之所以只維系了3個月,源于公司的一次會議。那次會議宣布了一個決定:為了提高管理層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必須干滿3年方可提升部門經理。李世文想:“我從一名普通員工晉升到生產主管,只用了17天,而要從主管升為部門經理,卻要等待漫長的3年,我耗不起。”
回首當年,李世文慨嘆有些“悲壯”。他把自己的書籍寄回老家,只給父母寫了一封一句話短信:“父母大人,我一切都好,請勿掛念”。然后背起行李,只身來到人地生疏的西安,開始了創業生涯。
之所以將創業的第一站選擇在西安,李世文說自己是尋著先輩的足跡前進。他的祖先曾經是西安有名的商人,將創業地選在西安,冥冥之中他是希望能夠繼承祖先的靈氣,得到先祖的指引。他的第一個公司開在長沙,第二個分公司開在南京,這些都是他的祖輩曾經留下足跡的地方。
從太太藥業出來,李世文滿世界尋找商機。當時,正是傳呼機大行其道的時候,他于是想到做傳呼機配件。他懷揣2000元錢,跑到東莞尋找OEM生產廠家。
當初的艱難難以想象,他一個人在西安,沒有錢,只有一天天給房租費,連辦公用品都是借來的,就這樣,他的公司開始艱難起步。
當時,BP配件需求量非常大,生意出奇的好。李世文沒有沉迷在簡單的買賣過程中,而是潛心構建模式,在各地設置辦事機構,模式成熟之后,他開始復制、分裂,再復制,再分裂。1999年底2000年初,他的勢力范圍覆蓋了全國30多個城市,設立了30多個辦事處,手下員工1000多人,年產值達到一個多億。那一年,李世文27歲。
正所謂樂極生悲,盛極而衰,正當李世文甩開膀子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BP機行業出現了不可阻止的大逆轉:由于手機取消入網費,資費大幅下降,直接導致傳呼機的消失。“呼機、手機、商務機,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宣告結束。一夜之間,所有傳呼臺倒閉,以前遍地皆是的傳呼機,一轉眼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樣的結局,讓李世文始料不及,他把全部家當都押在這上面,損失慘重。
小步快跑,打造標典模式
從事業的巔峰跌入低谷,李世文沒有被擊倒,他的性格中有著狼一樣的堅韌和勇猛,跌倒了,爬起來,舔干凈傷口的血,繼續前行。
BP王國被顛覆之后,李世文花了一年時間收拾殘局,那是一幅非常凄涼而悲壯的景象:30多個辦事處全部人去樓空,員工作鳥獸散,商品更是一塌糊涂,根本無法回收,即使回收,也不過是一堆廢品,損失達到90%以上。李世文沒有叫一聲苦,他默默的承受了這樣的結局。
這次失敗,反而讓他對自己的事業方向有了深刻的思考。從此,他的事業航線發生重大轉變:從現代化高科技的電子領域轉入傳統、持續穩定的食品行業,從操盤全國市場縮小到操作局部區域市場,從一日千里的飛速發展轉變為小步快跑式的穩步前進。
2002年,李世文來到山城重慶,成立重慶標典商貿有限公司,開始第二次創業。進入食品界,李世文基本上是個“三無人員”:無產品、無網絡、無人員。對行業不熟悉,手里只有一輛車,幾個人。但李世文抱著一個最簡單和原始的信念:食品不會過時。他相信,憑著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有所建樹。
李世文這樣解釋標典的含義:“標典,顧名思義,就是要做食品商貿行業的標準和典范。”和別的商貿公司不同,標典成立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構建企業模型,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次創業,李世文征服全國僅用了3年,第二次創業,僅僅是構建企業模式,李世文就花了5年時間。如今,5年過去了,理想中的企業模型已經基本打造成型。標典的模式是:建立緊密型的組織,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8個獨立的實體,每個實體都相對獨立。標典則成了實質上的管理公司,依靠管理把單個的實體聯系起來。通過這種模式建立起來的網絡,體現了更好的互補性和連貫性。標典模式有三個關鍵點:
1、以先進的營銷理念帶動產品結構建設;2、以完善的培訓體系帶動人才建設;3、以產品和人才帶動網絡構建。
李世文有著過人的敏銳,操作第一款產品澳得利時,他就敏感的發現了食品廠商合作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許多品牌不是缺乏好產品和網絡,而是廠商之間缺乏深度的營銷合作,許多產品之所以做不起來,是因為市場缺乏根基,營銷策略不能落地。他迅速轉換思路,提高市場運作的靈活性和主動性,謀求與廠家合作的最有效途徑。
重慶食品市場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這個市場是從二級市場成長起來的,一直處于發展之中,還帶著許多二級市場的影子,消費特點、賣場渠道、市場發展速度以及經銷商的服務配送體系等和一線市場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廠家又將它視為一線市場,按照一級市場的要求配置,這就讓市場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許多品牌在重慶都做得不好,經銷商也感覺困難很大。但這些因素在李世文眼里,卻成了最好的機遇,他把重慶看作成長性最好的市場,在諸多變數中捕捉自己發展的良機。他構建完善的商超、酒店、流通、團購、二級市場等渠道和網絡建設,培養了一支200多人的優秀隊伍,購置了30多輛車,提高配送能力,強化服務體系,成為重慶地區屈指可數的優秀經銷商,受到眾多優勢品牌的青睞。如今,標典已經成功運作了澳得利、可口可樂、娃哈哈、瀏陽河、妙士、太子奶、金絲猴等多個品牌。
李世文與眾多品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在產品的低谷期接手,然后很快將該產品做到市場前列,這一效果讓重慶食品經銷商深為佩服。他在幾個月之內將澳得利做到重慶家喻戶曉,使瀕臨退市的產品重新煥發生機。他在瀏陽河與前任代理商糖酒公司打官司時大膽接手,不到一個月就形成熱銷,甚至出現消費者整件搶購的“瘋狂行為”,太子奶、妙士等,也都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佳績。
標典的市場運作和掌控能力十分強大,這讓個別品牌商感到某種“威脅”。例如某在重慶市場陷入低谷的產品與標典聯手后,在極短的時間內市場出現了質的轉變,該品牌擔心標典如此發展會影響到自己的市場根基,于是將代理權收回。但收回之后,市場出現迅速的滑落,當他們想回頭再牽手標典,遭到李世文的斷然拒絕。在談到廠商合作時,李世文說:“我有許多的信條,也堅持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超過了底線,我絕對不碰。比如,不誠信的企業堅決不合作;堅決不吃回頭草;合作過程講究雙方效率的合拍,你快我就快,你慢我就慢,單方面快或者慢都會影響整體推進。”
從全國市場的疾風快跑,到局部市場的小步前進,李世文的事業軌跡的確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但李世文自己卻說:“我骨子里的東西依然沒變,我喜歡挑戰困難,總是越挫越勇,當感覺這個市場很困難的時候,也是機遇到來的時候。” 他坦言自己是結果導向型而不是邏輯推理型。正是這種狼一樣的攻擊力和挑戰性,讓他對事業保持著近乎嗜血般的激情。
要做西南食品大王
李世文有著與生俱來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成了催促他快速前進的原動力。他就像一匹日夜搜索獵物的草原狼,不斷變換著前進的姿態和步伐。
在食品行業穩步快跑的同時,李世文又悄然涉獵到其他領域,開始了多元化的探索。從2004年開始,他采用合伙、入股等方式,進入了娛樂、家居、礦產等行業,足跡早已跨出重慶。如今,他投資的每個項目都做得很好。談起這些,李世文輕描淡寫的說:“做這些,不過是為了豐富閱歷,擴大視野,增加體驗,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言談之中,做大做強的野心昭然若揭。
對于未來的發展,李世文把主業定位在食品行業。而異業發展則給他帶來多樣化的思維模式。他總是用A的思維模式來考驗B,又將B的運作方式嫁接到C,融匯貫通,創新求異,對食品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動作用。
標典前期的鋪墊期走得十分緩慢,但當沉淀到一定階段之后,就會越來越快,慢慢由走到跑再到飛奔,不僅快而且穩,這正是李世文謀求的最佳境界。第一個五年過去了,標典的運作模式已經打造成熟,第二個五年,他會將模式進行復制和分裂,不斷擴大。而這個思維模式,正暗合了他建立BP王國的思路。如今的標典,人才的結構和儲備已經具備了爆發的條件,產品結構繼續積累到一定階段,也會快速靠近爆發的臨界點。但李世文認為,標典還在匍匐前進,還沒有站起來。他說:“站起來是需要條件的,我們現在還要進一步夯實和拓展網絡,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積累資金。一旦我們站起來了,就要有兩年內沖刺西部食品前列的實力和勇氣。”
事實上,李世文已經將自己的腳悄悄的跨出了重慶,他“潛入”強手如林的四川,成立標典商貿四川營銷分公司。下一步,也許他還會設立貴州營銷公司,云南營銷公司。
標典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李世文心中關于企業的雛形。但是,初戰告捷的李世文不但沒有清閑下來,反而更加忙碌。他有一大半時間都在路上,各地飛來飛去,拜訪客戶、廠家、考察行業、廣交朋友,學習先進的營銷模式,不亦樂乎;氐街貞c,他更加忙碌,經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思考企業發展方向,制定營銷思路,還要進行嚴謹的人員培訓。連公司的員工都不得不佩服他過人的精力。
李世文說:“你要成為怎樣的人,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