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工作會議召開,深學細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優勢,勇于擔當作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省委書記劉寧出席并講話,省長王凱主持,省政協主席孔昌生出席。
劉寧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要求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歷史自覺,把準發展趨勢,堅定信心決心,立足中原歷史文化底蘊,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創意驅動、科技賦能等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做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榮興盛之路。
劉寧強調,要聚焦重點任務,錨定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目標,統籌守正和創新、保護和利用、事業和產業、發展和安全,不斷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出河南貢獻。要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把理論學習抓常抓細,把理論研究做深做實,把理論宣傳抓緊抓好。要推動匯聚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抓好先進典型宣傳,弘揚寶貴精神財富,以主流輿論鼓舞人、核心價值滋養人、文明風尚引領人。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質增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要推動文藝創作勇攀高峰,深耕中原大地文化“基因庫”,實施文化文藝精品打造工程,努力創作更多精品力作。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群眾文化活動“熱”起來、基層文化陣地“強”起來、書香河南品牌“亮”起來。要推動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健全完善,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培育壯大文化經營主體,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叫響文旅品牌,打造精品景區,優化精品線路,講好人文故事,豐富消費場景,提質文旅服務。
劉寧要求,要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文化強省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強化責任落實,完善政策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壯大人才隊伍,確保工作推進有力有序、目標任務落細落地。
會上,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社科院、省文物局和洛陽市作發言。
有關省領導出席。有關省直單位、中央駐豫新聞單位、文化單位,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
不斷開創文化繁榮興盛新局面
評論員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這為我們建設文化強省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省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工作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對我省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作出全面部署。各級各部門要協同發力,確保推進有力有序、目標任務落細落地。
浩浩長河,奔流不息;文化悠久,中原薈萃。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承載著數千年歷史積淀與文化傳承的河南,推動文化繁榮興盛,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文化繁榮興盛既是重要內容、重要標志,也是精神支撐、力量源泉。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充分發揮優勢,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亳都鄭州,揭開商朝神秘面紗;古都洛陽,展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盛世圖景;宋都開封,市井煙火可感可觸……河南推動厚重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走出文化大省以文興業新路子。打造新場景,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黃土空間讓人思考生命本源。文旅新場景不僅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成為探索中華文明的窗口;探索新模式,賈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讓村莊成為遺址公園的有機組成部分,村民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利用新技術,殷墟博物館在裸眼3D技術加持下,屯南甲骨、跪坐玉人、亞長牛尊等珍貴文物紛紛“活”了起來;塑造新體驗,演員走到觀眾席中互動,沉浸式戲劇《程嬰救孤》唱出了新曲調;薪火新傳承,紅旗渠研學游吸引著“青春尋訪”“紅領巾尋訪”“研學探渠”……河南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中華文化“一池春水”,文化事業展現出蓬勃生機。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文化繁榮興盛,要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要推動匯聚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質增效;要推動文藝創作勇攀高峰;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要推動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健全完善;要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守正創新,點亮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擔當作為,不斷開創文化繁榮興盛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記者 馬濤 金京藝
夏收時節,鞏義宋陵又“出圈”了。小麥根植沃土,茁壯成長。石像生屹立千年,守望麥田。
文化是“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傳承發展始終念茲在茲、關懷備至,特別是前不久親臨河南考察,提出了“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榮興盛之路,河南底氣何來、機遇何在、破局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工作會議,給出了清晰答案。
信心與底氣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河南有著堅定的信心和充足的底氣。
信心與底氣,來自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從黃河岸邊到南陽醫圣祠,從安陽殷墟到洛陽龍門石窟,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到河南考察,都要看文化、講文化,對河南文化傳承發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體現了對河南歷史文化的高度重視,飽含著對河南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期望,也賦予了沉甸甸的責任。
信心與底氣,來自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幾天,商丘籍現役軍人張偉湖中勇救五人的事跡火遍網絡。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商丘是一座好人之城,好人輩出,這方熱土養育了我。”顯然,張偉的善舉來自長期受商丘好人文化的滋養。黃河文化、河洛文化、圣賢文化、革命文化、戲曲文化……河南文化資源燦若星河。這里,還是甲骨文的故鄉、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內大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省份等。所以,河南最有條件講好文化自信,也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信心與底氣,來自文化傳承的當代實踐。近年來,河南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動文化資源從“靜態展示”向“活態傳承”轉變: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用數字技術“復活”了3800年前的宮城,游客在殷墟博物館可以沉浸式體驗“刻寫”甲骨文、“鑄造”青銅器……這些創新實踐證明,只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千年文脈就能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挑戰與機遇
站在新時代建設文化強省的新起點,河南仍需直面一些現實挑戰:比如,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還存在薄弱環節,“活起來”的力度不夠、辦法不多,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能力不強;比如,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亟須突破,文旅精品品牌和線路不多,創意開發能力較弱;比如,優質文化服務供給比較欠缺,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
危中育機,挑戰的背后,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從國家戰略看,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迭加,為河南提供了政策紅利、競爭優勢;從技術變革看,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開辟了新場景;從市場需求看,Z世代、銀發族等新消費群體的崛起,為文化產品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機遇,正是河南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變量。
破局與躍升
堅持創意驅動,深挖文化內涵,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旅游休閑街區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鄭州文化創意產業熠熠生輝的嶄新地標。
搶抓機遇,方能破局躍升。河南如何將文化富礦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邁進?
聚焦創造性轉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2023年下半年以來,河南日報社重磅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題報道,綜合運用圖文、海報、短視頻、直播、互動游戲等形式,講好甲骨文故事,讓這一文化IP貼近大眾、深入人心、走向世界。河南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5個,讓“老物件”變成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活教材”,需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聚焦融合化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產業支撐,河南堅持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以創新創意創造為動力,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為抓手,用科學理論引領文化事業發展,用科技賦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制造”等多元融合,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聚焦人民性導向,讓文化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豫劇《朝陽溝》傳唱60多年,經久不衰、影響深遠。文化的溫度,最終體現在群眾的獲得感里。深入開展中原文化大舞臺活動、建好用好農村文化禮堂、打造“15分鐘閱讀生活圈”……河南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讓群眾文化活動“熱”起來,讓基層文化陣地“強”起來,讓書香河南品牌“亮”起來,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自信的河南,在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中,必將步履鏗鏘、一路繁花。
【亮點優勢】
文化資源稟賦優越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鄭州、開封、洛陽、安陽4座,全省現有世界文化遺產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不可移動文物65000余處。
文旅產業潛能巨大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萬億元。
文物考古資源豐富
作為現代考古學誕生地,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選定的中原地區6座中心性城邑中獨占5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入選項目總數達55個,數量居全國第一。
文藝創作繁花似錦
培育孕育多位著名作家,豫籍作家有10部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數量居全國第一,11部作品獲魯迅文學獎、數量居全國前列。河南現有戲劇劇種29個,豫劇已成為最大地方劇種,微短劇去年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
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連續三年舉辦書香河南全民閱讀大會,書香河南公共文化平臺擴容增量,全省建成1200余座特色城市書房、1.2萬余家基層職工書屋、4.6萬個基層閱讀服務點。
精神文明建設亮點十足
16個城市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3個往屆全國文明城市全部順利通過復查,我省全國文明城市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建成15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河南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計劃舉措】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扎實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以打造鄭州微短劇創作之都為牽引,加快完善產業布局,推動微短劇精品化、規范化發展。
●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深入開展中原文化大舞臺、“黃河之聲”系列音樂會、“咱村有戲”等活動,讓群眾文化“熱”起來。
●布局一批規模體量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支持省管國有文化企業打造業內旗艦勁旅。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世界級文化地標,創建一批世界級旅游景區、5A級景區、人文景區,豐富文旅消費場景,完善文旅“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全流程服務體系。
●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深入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
文藝精品創作
打造精品力作 筑就文藝高峰
記者 杜軍
5月21日,河南曲劇演員李晶花憑借曲劇《信仰》摘得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為我省戲劇事業再添一枝“梅花”。河南戲劇以青春之姿摘取國家級桂冠,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這是河南文藝創作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南持續推動文化強省建設,文藝人才隊伍根基不斷夯實,文藝創作佳作力作不斷推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3月8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省雜技家協會指導,河南省雜技集團、濮陽雜技藝術學校出品的大型雜技劇《進攻令》在濮陽龍都劇院正式演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高難度動作、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劇情,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與喝彩。“《進攻令》讓傳統雜技融入了紅色元素,在劇目構思、編排設計、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與突破。”該劇主創說。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河南文藝工作者把中原大地的輝煌巨變寫進書里、繪在紙上、誦成詩篇、譜成旋律、編成舞蹈、裝進鏡頭,優秀作品呈現井噴之勢,在全國各大獎項評選中,河南文藝作品頻頻獲獎,有力提升了河南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
豫劇《大河安瀾》、曲劇《魯鎮》、網絡文藝《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方言話劇《老家》在第八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優秀劇目獎;豫劇《張良》、曲劇《雪絨花開》、京劇《大河歸流》等重點劇目亮相舞臺……一系列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彰顯出河南文藝創作的活力。
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表示,一直以來,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滿腔熱情描繪中原出彩新畫卷,力爭在每個重要節點都推出一批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風格、中原氣派的精品力作。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河南省文聯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探索出一條以藝術精品生產為支撐、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文藝創作道路,使我省文學、戲劇、書法、攝影、雜技、民間文藝等多個文藝門類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文藝創作好戲連臺、精品迭出。
“下一步,將聚焦重大主題,提升原創能力,優化文藝生態,打造文藝豫軍,力爭5年內各文藝門類均能推出1至2部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作品,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文藝力量。”方啟雄說。
文旅產業培育
積極探索現代文旅產業新路徑
記者 郭歌
夜幕下的建業電影小鎮,200余名演員參與行進式表演,60分鐘劇情涵蓋三重時空、四幕好戲、八大場景;鄭州“噴空”劇場,相聲演員用豫調雅言,在談笑間將河南歷史娓娓道來;洛陽《尋跡洛神賦》水幕驟開,洛神衣袂卷起隋唐煙云;濮陽雜技劇《水秀》融合雜技藝術的精湛技藝與現代舞臺技術的創新應用,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南陽楚漢風華大劇院,一場《楚風漢韻之四圣映像》將范蠡、張仲景等四位歷史名人的故事一一展現;河南博物院內,骨笛聲穿越千年,通過復原出土樂器、古樂譜,講好文物背后的音樂故事……
為推動我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河南省旅游演藝精品名錄入選項目名單,鄭州市建業電影小鎮《一路有戲》、噴空——河南方言喜劇,洛陽市《尋跡洛神賦》,濮陽市雜技劇《水秀》,南陽市《楚風漢韻之四圣映像》,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音樂文物復原展演》等6個旅游演藝項目入選。
從風景游到體驗游、文化游,近年來,沉浸式、強互動、新體驗的旅游演藝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現代文旅產業開辟新路徑的積極探索。
文旅融合前景廣闊,如何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表示,針對河南文旅產業發展的強項和弱勢,我省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明定位,扛穩使命擔當。進一步明確河南文旅在國家戰略中的功能定位,把河南建設成為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勝地;進一步明確河南文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定位,把文旅產業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鍛長板,厚植發展優勢。發揮文化資源富集優勢,在做好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數字資源產業化”;突出文旅業態創新優勢,做強文旅演藝,打造更多高品質景區和度假區,重點打造鄭州文化旅游創意之都、開封文化旅游演藝之都、洛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鞏固政府主導發展優勢,引導各地發揮政府統籌規劃協調功能,建立健全文旅協同發展機制。
補弱項,夯實發展基礎。聚焦文化轉化、產業能級、國際傳播、經營主體等薄弱環節精準攻堅。從古到今,推動歷史文化時尚表達;從點到面,提升文旅產業能級;從內到外,拓展入境旅游市場;從小到大,做強做優經營主體。
洛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青春密碼
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洛陽這座十三朝古都,以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年建都史,成為華夏文明獨特的注腳。近年來,洛陽堅持保護第一、守正創新,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潮”起來。
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洛陽圍繞“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理念,實施一批優質文旅融合項目,推動博物館、遺址保護展示等項目得到充分利用,讓傳統文化走入更多消費場景,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
在洛河東西兩岸不足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偃師商城、夏都二里頭、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和東周王城五大古代都城遺址,形成了五都薈洛格局。6月5日,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開始試運行,補齊了五都薈洛五大博物館的最后一塊拼圖。
科技賦能,讓千年文物“活”起來。在隋唐洛陽城景區,沉浸式體驗為游客開啟“盛唐之旅”。《唐宮樂宴》等演藝,讓游客挑選漢服后化身使臣、將士或樂師,在游走式劇場參與歷史敘事。當游客身著漢服“穿越”到唐朝時,河洛文化變得可觸可感。
非遺創新,讓傳統技藝展現當代表達。洛陽牡丹瓷博物館內,姚黃魏紫在瓷盤上綻放。唐白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學武說:“這些‘永不凋謝的牡丹’,是唐白瓷燒制技藝的當代展現。”李學武以唐白瓷技藝為基底,融合眾家之長,研發出千余個品種的牡丹瓷。這些承載河洛文明的藝術品,成為外交部贈予貴賓的“國禮”。
在探索實踐過程中,洛陽明確發展思路與實現路徑: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最根本的是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最關鍵的是必須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必須準確把握文旅產業發展規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在大力發展新文旅中建設文化強市。
“冰心玉壺待君來”“玉笛春風別洛城”,洛陽龍門高鐵站的迎送詩,讓這個充滿魅力的城市,成為眾多市民、游客的心靈棲息地。如今,洛陽全域旅游的魅力持續提升,一批讓游客“有感覺、想打卡、愿傳播、肯消費”的特色文旅場景,不斷提升城市對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在城市的體驗感。
當漢服少女穿過應天門的光影,與北魏孝文帝跨時空對話,當年輕學子在唐白瓷傳承基地觸摸素胎上未干的刻痕,傳統文化正以青春姿態融入洛陽的現代肌理。
文化研究闡釋
深化文化研究 堅定文化自信
記者 金京藝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如何發揮我省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研究闡釋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要義,以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建設之路?社科理論研究任重道遠。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省社科院從深化‘兩個結合’研究闡釋,推動古典學、中國學學科建設,強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加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等方面持續發力,以實際行動推動文化繁榮興盛。”6月11日,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承哲說。
文化研究成果不僅要典藏于冊,更應為大眾閱讀學習,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王承哲介紹,近年來,省社科院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化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出版和發表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和社會影響的論著、論文和研究報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河南實踐”系列叢書、“中原智庫叢書”系列等一批有分量的學術專著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反響。《中州學刊》《中原文化研究》等刊物集中刊發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為有效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貢獻了積極力量。
持續深化文化研究,為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發展提供學理支撐。省社科院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扎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劉躍進等知名專家“掛帥”,系統梳理河南歷史文化發展脈絡,70余項河南省興文化工程研究項目扎實開展,《中華文明探源論叢》《河南文化年鑒(2023)》《簡讀中原》等一系列精品力作陸續問世,全面展示河南歷史文化燦爛成就,為文化強省建設貢獻了堅實的社科力量。
去年年底,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舉行,省社科院參與協辦的3場分論壇,不僅為世人了解中國文化、中原文化提供了窗口,也為省社科院加強古典學、中國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機遇。“目前,省社科院已經開展古典文明比較研究,今年還將充分發揮省院戰略合作優勢,謀劃成立河南省世界古典學研究中心,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夯實文化繁榮興盛的學術基礎貢獻積極力量。”王承哲說。
文化遺產保護
以文物之光守護文明根脈
記者 張體義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6月5日面向公眾免費試開放。該館是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項目、洛陽市“五大都城遺址博物館群”重要組成部分。
國內首個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將于6月14日開館試運行。
遺址博物館建設成為我省“探索創新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新亮點。
河南大遺址規模大、級別高,連片分布,實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和輝煌成就。遺址博物館通過對考古發掘與遺址保護成果的闡釋與表達,成為連接考古研究成果與觀眾的橋梁。近年來,依托賈湖、大河村、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殷墟、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等大遺址,河南遺址博物館建設成效顯著。2019年至2024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舞陽賈湖遺址博物館、安陽(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北宋東京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在陳列布展中。這些博物館充分展示了考古發掘和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系統闡述了中原文明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河南省博物館體系建設中亮麗的金名片。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一系列“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大考古科研項目中,在構建以“生態保遺”的鄭州模式、“遠離老城建新城”的洛陽模式等為代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體系中,河南承擔重要使命,勇于探索創新,貢獻河南力量,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全省累計55項考古發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居全國第一。建成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7處、立項10處,總數全國第一。
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偉表示,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的殷殷囑托,砥礪前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將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璀璨星火,匯聚成照亮中原大地的時代光芒,在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偉大征程中,交出文物戰線“守護文明根脈、賦能民族復興”的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