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豫劇入臺一甲子 中州古音兩岸情:一起聆聽兩岸豫劇交流的故事

2013/9/27 10:26:15 點擊數: 【字體:

    1953年,一支來自中原的戲劇隊伍幾經輾轉來到寶島臺灣,用故土鄉音喚起了臺灣同胞對家鄉的記憶。

    在豫劇進入臺灣60周年之際,9月24日,由省文化廳主辦,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在鄭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豫劇界專家、學者、演員會聚一堂,回望豫腔豫調響徹臺灣一甲子的同時,也在展望著兩岸豫劇交流的未來。

    風雨飄搖中的癡情堅守

    “60年前,在臺灣唱響豫劇的那支小小豫劇隊伍不僅物資缺乏,而且隨時都可能被解散。但這支隊伍在‘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云的帶領下,歷經幾代人苦苦堅持。這一堅持就是60年,而且發展得風生水起。回望歷史,令人唏噓。”擔任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20年之久的韋國泰說。

    自1953年由張岫云率領的“中州豫劇團”登陸臺灣后,豫劇很快風靡全島。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京劇、越劇等地方戲劇團多達十幾個。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臺灣官方資助的藝術團體除京劇團外,地方戲劇就只剩下豫劇團一個了。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說:“豫劇在臺灣這60年風風雨雨實在不易。我們要感謝張岫云老師50年前就開始培養豫劇在臺灣的接班人,讓豫劇沒有斷‘香火’。再加上大量專家、學者從理論上和創作上支持豫劇團,政府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使得豫劇在臺灣生根發芽,并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感慨地說,豫劇之所以能夠扎根臺灣,是因為它傳承的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信息。對于眾多臺灣同胞來說,豫劇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著故鄉,聆聽一次豫劇就是心靈與故鄉的一次親密接觸。

    兩岸交流中的豐碩成果

    從1990年開始,臺灣臺北市豫劇改進會、臺北捷音豫曲劇團先后到河南尋根演出。1993年,河南省豫劇赴臺友好演出團到臺灣進行交流訪問,這是河南豫劇團第一次登陸臺灣,開了內地大型戲劇團體赴臺演出的先河,拉開了兩岸豫劇團交流的序幕。

    據介紹,我省多次組織專家、藝術家赴臺參與臺灣豫劇團的劇目生產,創作了《武后與婉兒》《劉姥姥》《曹公外傳》《慈禧與珍妃》《花嫁巫娘》等10多臺劇目。此外,我省還邀請臺灣豫劇團相關負責人來到中原,講授劇目創作、市場營銷、觀眾培養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并從2001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研討會,為促進兩岸豫劇共同發展獻計獻策。

    經歷了十屆研討會的著名戲劇評論家譚靜波說,兩岸豫劇交流活動取得成果得益于兩岸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他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真誠合作、互通有無,使豫劇在兩岸迸發了持續旺盛的生命力,豫劇交流成了豫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為兩岸更深層次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互相扶持中的美好希望

    豫聲飄過六十載,豫韻留香萬年長。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兩岸的豫劇文化交流不僅不會停滯,而且將更加趨向深入。新任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認為,豫劇在臺灣發展面臨人才和觀眾兩個問題,我們要走進學校培養人才,讓更多的年輕群體了解豫劇文化;還要針對不同觀眾群體打造不同的劇目,用新興的營銷方式吸引觀眾走進劇場,這需要兩岸豫劇藝術家的共同努力。

    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紅艷表示,目前臺灣的學者,特別是高校學者比較深入地參與到了豫劇的推廣和研究中,這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希望臺灣的豫劇學者對大陸的豫劇進行深入研究。兩岸豫劇應當向國際化、現代化、多元化、本土化發展。

    致力于兩岸豫劇交流的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陳兆虎對未來十分樂觀。他說,在河南省文化廳及河南省各個豫劇團體的鼎力支持下,臺灣豫劇團蒸蒸日上。而臺灣豫劇團的成長和發展,又為豫劇事業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我相信,兩岸豫劇的發展將會書寫出新的華章。(原標題:豫劇入臺一甲子 中州古音兩岸情:一起聆聽兩岸豫劇交流的故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13-09-2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