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欣賞大禾人面紋方鼎
昨日,由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倡議、聯合國內近20家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大型“鼎盛中華”展覽正式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大幕。來自全國各地140余件套鼎器齊聚中原,在訴說著各自的時代與地域文明時,再現中國歷史的演變。
許多鼎都是第一次出遠門
作為國內首次大規模的鼎的專題文化展,本次“鼎盛中華”展集中展出了包括大克鼎、臥虎獸面紋方鼎、大禾人面紋方鼎、秦公鼎等“鼎鼎大名”的青銅重器。這些承載著觀眾對古老華夏歷史想象的鼎器,第一次在中原大地齊聚一堂。
來自上海博物館的西周大克鼎,無疑是此次展覽中的“明星”。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幾乎“足不出戶”的大克鼎,卻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觀眾前來觀看。此次來到河南博物院展出,大克鼎也完成了一樁“心愿”——與“親兄弟”小克鼎團聚。據悉,克鼎自清光緒年間于扶風法門寺出土后,就散落世界各地,此次河南博物院舉辦的“鼎盛中華”展將分別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的大小克鼎一同展出,讓闊別了兩個世紀后的“親兄弟”團聚中原大地。
現場人氣極高的還有來自湖南博物館的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上圖)和湖北博物館的戰國時期“牛鑐鼎”,雖然在體量上沒有大克鼎的風頭,但甚少“外出”的它們,帶著各自“家鄉”的古老歷史文明,也吸引了現場許多觀眾的注意。“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大禾人面紋方鼎的圖片,這次看到實物,感覺很神圣。”一位前來觀展的學生說。
據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本次展覽僅是外省來參展的就有63件,“這里面許多鼎都從未外借,更別說出遠門,如今這些鼎器能聚在一起,實在是很難得”。
讓鼎去“講故事”
為什么要辦“鼎”文化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告訴記者:“我們一直在想,怎么樣通過一件器物來重新梳理一遍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后來發現,在所有的文化器物里面,延續時間最長,歷史、文化、藝術各方面內容最豐富的,無疑就是鼎。”在確定了一個清晰的展覽主題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便聯手發起了“鼎盛中華”的大型展覽,兩家單位一個負責學術研究、一個負責具體策展實施,經過近兩年的艱難籌備,才有一場縱貫千年歷史、橫跨國內19家文博單位的大規模鼎器展覽。
“這是一場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展覽,全國19家博物館,聯合高校學術團隊,做出一場主題明確、脈絡清晰的展覽,實在難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告訴記者,對于一場展覽來說,光是策展還不夠,如果沒有一個背后的故事做支撐,那觀眾看到的就只是一些表面的紋飾,意義不大。“這次展覽再現了鼎在中國歷史上的使用與演變,娓娓道來‘鼎’的文化內涵,讓鼎去講故事,也讓每一只鼎都找到它自己的歷史文化位置。”
“鼎”文化教育活動同步展開
從最原始的陶鼎、國之重器的銅鼎,直到今天民族團結鼎、世紀寶鼎等,鼎始終在中華文化中占據著重要歷史地位。在策展的同時,如何讓普通觀眾對“鼎”文化從認識、認同再到了解,也是這場展覽的意義所在。記者在河南博物院看到,為了配合此次展覽,博物院開設了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鼎”與記憶——紀念印章、“鼎”有大象——重點文物拼圖、“與大禾人面比美”——模板拍照、巡“鼎”之旅等7項主題參觀活動,讓觀眾在觀鼎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展品的印象。
據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在“鼎盛中華”展覽期間,河南博物院還將推出各種社會教育活動,屆時,國內多個城市的學校、社區將會陸續推出“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展”圖片展;同時,通過歷史教室塑“鼎”、畫“鼎”、拼“鼎”、書“鼎”的趣味活動以及《今秋的流行語——成語與“鼎”》、《會講故事的鼎——克黃升鼎》、《攻金鑄鼎——杜嶺方鼎的鑄造工藝》、《鼎鼎大名——“鼎盛中華”展的明星》四場專題活動,增進觀眾對鼎文化的了解。各種學術討論、專家講座、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都將陸續展開。(原標題:“鼎盛中華”大型主題展覽在河南博物院開幕 140余件套鼎器齊聚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