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我省商務廳答復提案:適時制定“燴面標準”
贊同者:此舉保護燴面文化;反對者:如果都是一個味兒,吃幾天就膩了
薄薄的面片,在大師傅手里,倏忽間拉成長長的薄條。瞬間下鍋,上下翻飛,似游龍飛舞——燴面,對多少河南人來說,一天不吃想得慌。有人甚至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河南不吃燴面,遺憾!
在河南眾多面食中,燴面是代表之一。在我省不少城市街頭,各種燴面館比比皆是,但由于沒有工業化的生產標準,沒有數字化的配方,所以缺乏穩定的口味和質量標準。今年年初,有政協委員遞交提案,建議打造河南燴面飲食文化特色。近日省商務廳答復,將適時制定“燴面標準”。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對于老吃家來說,河南燴面到底需要不需要制定標準?
講述
燴面逐漸丟掉了“傳統味兒”
對于一個燴面“吃貨”來說,看見燴面館,總想進去嘗一嘗,比一比,哪家做得最好。“吃了那么多年,越來越覺得,年少時的那種味道已經很難再找到。”他說。
高新偉,老鄭州。從小吃著燴面長大,在他看來,就算是燕翅鮑,也沒有一碗燴面吃著得勁兒。因為好這口兒,索性,他就開了一家燴面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鄭州,經濟剛剛有些起色,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他的記憶中,充滿了燴面的美好味道。
那時的燴面館里,幾乎沒什么菜,只有燴面,5毛多一大碗,吃得肚圓。但是,那時的燴面館既不多,也沒現在那么火爆。
他說,原來的燴面分為標粉和精粉,標粉的面黑一些,粗一些,而精粉的面,要白一些,細一些,與現在不同的是,那時吃燴面可以加湯。
那時,吃的都是真材實料,羊骨頭湯,是用煤火小火慢慢熬制而成,羊是喂了好幾年才長成的。“現在大環境變了,人心浮躁,原材料的質量沒有原來那么實在。”高新偉不無遺憾地說。
現狀
燴面制作工藝、口感參差不齊
走在鄭州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各種燴面館扎堆,像具有百年老字號的合記、蕭記等。河南各地也都有自己的燴面。周口鹿邑的燴面,南陽方城的燴面,開封的尉氏燴面、新鄉長垣的燴面。在一些城市經?梢钥吹,一間小小的門店里,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便是一家燴面館了。但是,無論高端還是低端,各地燴面因為工藝、配料不盡相同,所以口感參差不齊。
今年年初,河南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汪德峰遞交提案,建議打造河南燴面飲食文化特色。
近日,省商務廳答復,將加強燴面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宣傳,認真研究燴面產品標準化、標準店等問題,適時制定“燴面標準”。
疑問
有沒有必要建立標準?
一周要吃好幾次燴面的鄭州市民王先生很擔憂,如果制定了燴面標準,到哪兒吃的燴面都一個味兒,怎么能滿足不同群體的口味?
但是,一位經常到地市出差的市民劉先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有一次,他去某市出差,忽然看見一燴面館,進去落座后,服務生過來問,燴面要肉的還是素的?由此他得出結論,可見河南燴面多么缺乏統一的標準。
省內一位餐飲人士認為,從蘭州拉面近幾年全國遍及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正是因為有了統一的制作標準。2007年蘭州拉面節期間,面向全國發布了《蘭州牛肉拉面標準》,要求全國所有從事蘭州牛肉拉面的經營戶,按照此標準嚴格操作,規范行業行為。
此外,蘭州市面向全國征集標示,統一形象標志,并通過舉辦“蘭州拉面節”,進一步強化行業標準,促進其向產業化發展。2010年7月1日《蘭州牛肉面商標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實行,蘭州拉面有了自己的商標,如果亂掛蘭州拉面就屬侵權。
調查
六成多網友支持制定
近日,記者在大河報官方微博進行了一個小調查:你是否贊同河南燴面統一標準?有超過六成的網友贊同——
@虎軍時代:河南燴面需要提高文化層次,從選料,進料,制作工藝以及配料、面的寬度長度,大鍋湯小鍋面、衛生等,搞一個河南燴面集體質量認證。要吃出健康,吃出河南文化,讓其真正成為河南一張文化名片。
@飛龍0371_bj1:河南燴面應該出個烹飪方法標準。
反對派
@迎風向上:燴面應該保持百花齊放,各家有各家的獨門絕技,這多好。統一起來,沒有實際操作性,也會挫傷一些人的創造力。
@網客向明:標準化唯一的優勢是方便工業生產,食物要的就是各具特色,同樣的燴面風味各不相同才有吃頭,如果走到哪里吃的燴面都是一個味道,估計吃幾天就膩了。
業內觀點
應該有自己的標準
鄭州一家知名美食企業的創辦人頓玉松認為,河南燴面的特點是湯鮮面筋,做到這一點就要有一個標準化的原材料,原材料不統一,味道也不能相同。
他舉例說,小麥的品質不同、羊肉的生長時間、產地不同,配料的質量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硬生生地出臺一個標準,是自欺欺人。沒有標準化的原材料,成品就不可能達到標準。
不過,他贊同烹飪方法標準的統一,面與水的配比,羊肉湯熬制的時間、配料的分量與種類等,是可以實現統一的。
大的門店為保證質量,選購的原材料都是比較好的,但是,小門店為節約成本,在原材料選購上,更多地追求價廉。
在鄭州桐柏路一家街邊燴面館,老板告訴記者,原材料采購都是到農貿市場,以便宜實惠為主。對于燴面標準,他認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增加經營成本的話,他認為小面館很難去做。
“河南燴面是地方風味小吃,應該有自己的標準。”昨日,省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烹飪大師李志順告訴大河報記者。
他說,未來,河南燴面的發展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有高質量的標準,能體現河南燴面的特點,也要進行工業化的批量生產。
目前,河南燴面比較雜亂,各個地方的口味以及主料、配料、湯色均有差異。應該在允許口味有差異的前提下,有一個硬性的量的標準,這個標準既能保證營養,也能使各種主料、配料、湯色的差別不是很大,充分反映河南燴面的特色風味。
他認為,燴面標準的制定,對整個燴面行業能起到規范作用,使那些不按規矩做的燴面館,在做燴面時,有一個具體的指導標準。
全部執行有困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認為,之前,蘭州拉面出臺的標準,現在執行得也不是很好,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他認為,河南燴面館有幾千家,大門店、小門店都有,有個標準是好事,但是如何讓全省各個店執行到位確實很難。有的夫妻店,為節約成本,在主料和配料的使用上,肯定與大門店沒法比,這也是現實情況。(原標題:河南將適時制定“燴面標準” 超六成網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