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的古笛、五千年的陶塤、三千年的編鐘、兩千年的古琴……正在此間舉行的第15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上,河南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團以一場匯集古典樂器、服飾、音樂的演出,追尋中國傳統音樂的面貌。
現場,“先民”們身著獸皮拼接的籠統式服裝,以彩陶缶、七孔骨笛、灰陶塤等古樂器合奏,描繪踏地為節、鼓而歌的場面,揭開演出序幕。中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詩經》的主要創作地,演出即以《詩經》音樂為主,清代《詩經樂譜》為參照范本之一。
2000年組建的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以考古研究成果的實驗與再現,復原華夏古樂的樂器和服飾,旨在保護、開發和展演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遺產。其中史前至明清古代樂器的復制研發,有史前骨笛和陶樂器、商周編鐘、漢魏和唐宋弦樂器等幾十個品類;華夏古樂的曲目樂譜是在古代樂譜、古琴譜的基礎上,由國內多位音樂考古、史學、樂學專家共同創編配譯;先秦深衣、商代服飾、漢代曲裾、唐代男女衣裝等服飾、發飾、佩飾也被研究復現,如女性發型參考了光山縣黃國國君孟姬夫人的發式,男性玄冠據考為先秦貴族出行、宴賓、交往時所戴的禮儀首服。
演奏曲目中,有編鐘樂合奏《詩經·小雅·鹿鳴》,是周王招飲群臣諸侯時的迎賓樂歌;有《詩經·鄭風·子衿》,是一首古老的相思曲,節奏輕盈明快。與之呼應的則是《詩經·周南·關雎》,這支“君子求淑女”的曲目由男聲端嚴吟唱。在以《西游記·女兒情》選段展現簫的圓潤音色后,《雅樂·羽均》使簫瑟和鳴,各美其美。最后一曲《瑞鷓鴣》是據河南鞏義北窯灣唐墓出土的樂俑圖像編配的唐代樂舞,以琵琶、豎箜篌、瑟等樂器演奏,女子長袖善舞在前,讓人恍回唐朝。(原標題:河南博物館古樂團上海藝術節奏響“遠古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