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老子》劇照
作為首次進入保利院線的越調劇目,該劇在戲曲走市場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1月20日晚,由省越調劇團創作、越調申派傳人申小梅主演的新編越調歷史劇《老子》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作為首次進入保利院線的越調劇目,《老子》不僅在劇作上敢為天下先,更在戲曲走市場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中州古韻唱老子
“為民寫為民用還民期盼,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當白發須眉的老子在舞臺上高亢而歌時,臺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不僅表達著觀眾們的心情,也打消了后臺工作人員小蔡的擔心。他說:“我此前還擔心南方觀眾接受不了說著河南話的老子,現在看來,我多慮了。”
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們一直被老子的命運吸引。無論是老子在戰亂年代“揮灑千金助難民”,還是面對官爵權位誘惑不為所動,又或是舍棄坐騎青牛為民眾治病等情節,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接地氣的圣人形象。尤其是孔子、老子兩位圣賢同臺問禮,更是成為該劇一大亮點。“‘為民眾、知其暖、憐其寒、體其苦、憂其難,我愿百姓福祉展,我愿天下太平年’。看完我都會唱了。”從周口來深圳打工的趙曉激動地對記者說,“聽到老家的戲,心里暖和的很。”
難——啃下一塊硬骨頭
從蛇口趕來看戲的觀眾李文斗說,他第一次在戲曲作品中聽懂了《道德經》中深奧的道理。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難壞了越調《老子》的主創。
如何將昊空中的仙還原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如何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深邃思想淺顯易懂地唱出來,是編劇孟華和主創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老子》最初設定的是神話題材,但神話筆墨太濃沖淡了思想深度,在聽取多方意見后,孟華對該劇進行重大調整——將神話題材轉變為歷史題材,將神話人物轉變為歷史人物,對原來的戲劇結構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和重組。6年的磨練中,光是劇本就改了8遍,最終一個與世無爭、先人后己、博學睿智的哲人形象生動地矗立在觀眾面前。
著名戲曲評論家薛若琳評價說,越調《老子》之前,國內從未有過涉及老子題材的舞臺藝術,該劇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劇”,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贊——走市場意義非凡
創作演出《老子》要有吃螃蟹的勇氣和啃硬骨頭的精神,而越調《老子》踏進保利院線更是越調發展中的一次突破。
作為第一部問鼎全國文華大獎的越調作品,越調《老子》從2007年上演以來,先后將2011年度全國十大精品工程劇目獎、河南省戲劇大賽金獎等獎項收入囊中。但如何更好地走市場一直困擾著越調劇團。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經省文化廳和河南藝術中心的推介,越調《老子》在上海大放異彩,保利院線負責人專程趕到上海觀看演出,連連贊嘆“沒想到、非常好”,當
即敲定《老子》在保利院線巡演。
省越調劇團副團長陳新豐感慨,能夠進入保利院線,與世界級的演出比肩,帶給劇團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利益,還開拓了團隊的眼界,增強了整個團隊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讓生活在老子故里的劇團觸到了市場運作的脈搏,對整個劇團的發展意義重大。(原標題:河南新編越調歷史劇《老子》唱響深圳保利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