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400份“生命種子”都到了哪兒?

2014/1/13 17:05:36 點擊數: 【字體:



400份“生命種子”都到了哪兒?

  
    □記者 李曉敏 蔡君彥 

    閱讀提示 | 從國內到國外,飽含愛心的“生命種子”跳躍前行,幫助他人重生的執著腳步從未停歇——國內:北京的患者患了白血病,河南志愿者伸出了胳膊;香港的同胞白血病纏身,河南的志愿者獻出了“生命種子”;國外:阿富汗的患者因為白血病生命垂危,河南志愿者二話沒說,獻出“骨髓”,為他帶去生的希望……

    他(她)和他(她),素不相識。

    他們生活的城市遠隔千里,卻因為一種特殊的“機緣”:捐獻造血干細胞,讓生命之間有了交集。 

    數字顯示,2003年1月到2014年1月,已有400個河南人給400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者帶去了生命希望。這樣一份“全國第一”的數字,讓國內同行都十分驚嘆:為什么河南人的配型成功率要比其他地方高?

    基因學家說,這是因為河南基因多元化;歷史學者說,從古到今,河南就是一個大融合的區域;而我省著名的文化學者說,中原的“根文化”或許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感謝  香港來信:真想“給您一個擁抱”

    昨天,河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辦公室的一張桌子上,靜靜地躺著一封信。

    信是從香港寄來的。

    拆開信封,一張精致的賀卡躍入眼簾。賀卡的封面是一個溫馨的風景畫,里面放著一封感謝信:

    “給無私的捐贈者:感謝您,雖然您我天各一方,本是毫無關系,但2012年9月,因為您一個無私的決定,拯救了我的生命,帶給我希望。”

    寄信人在信中說,這是一封遲來的感謝信,“因為換骨髓手術后,我的身體虛弱了許多,自己忙于休養身體。我現在很高興地告訴您,現在,我的病情穩定了許多,而且恢復工作了。真的很希望能夠當面向您道謝,給您一個擁抱,感謝您無私的捐贈。”

    信的結尾,署名為“留著您的血的兄弟”。

    作為河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一名工作人員,文梅英說,每次收到這樣的信,她都很感動。

    “這是香港的一個白血病患者寄來的。”文梅英說,因為按照規定,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和受捐者實行“互盲”原則,所以,受捐者的感謝信,都是先寄給資料庫,然后由資料庫轉寄給捐獻者。

    31歲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徐亞偉,正是這封信要感謝的對象。

    昨天下午,正在滎陽工作的徐亞偉得知消息時,用了“很激動”一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沒想到,自己的一次捐獻,卻能讓別人的生命重新綻放,很有成就感。”

    相“髓”  400份“生命種子”奔向國內外28個地方

    事實上,如此善緣,在河南并非個案。

    截至目前,已有400個河南人挽救了400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這些患者遍布北京、云南、上海、廣西、黑龍江等23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臺灣。

    此外,還有3個捐獻者的“生命種子”,分別輸入到阿富汗、新加坡、韓國的患者體內。

    400名捐獻者分布在河南不同地區,供職于各條戰線。他們中有職員、學生和醫務工作者,也有警察、教師、農民……但同樣的大仁、大愛,讓他們做出了共同的選擇。

    探因

    民族大融合

    帶來“基因多樣性”


    (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庫中,河南人的基因是最多樣化的)

    據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歷年統計,河南省造血干細胞捐獻成功人數多次位居全國第一。目前,河南又成為全國第一個非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捐獻達到400例的省份。

    對于這一切,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主任洪俊嶺贊嘆,河南志愿者體現出的無私大愛讓人感動,他們在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歷史上,寫下了動人的篇章。

    為何河南的配型成功率如此高?

    “河南人的基因具有多樣性。”今年上半年,美國國立衛生院教授趙桐茂對中華骨髓庫24萬人份HLA高分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庫中,河南人的基因是最多樣化的。

    “通俗講,就是河南人的基因品種多,所以配型成功率大。”談及此,文梅英很是自豪。

    為什么河南人的基因多樣化?

    這在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任崇岳看來,和中原地區歷史上的大融合密不可分。

    “中原地區實際上是一個漢族為核心的民族大熔爐,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后,融合而成為漢人。”任崇岳說,從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到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時間之長,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況的多樣、復雜,絕非其他地區所能比。

    任崇岳介紹,在中原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少數民族遷入,其中,大的遷入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十六國時期,當時發生了一次戰亂,戰亂中,60萬羌族人和羯族人遷入到洛陽地區,之后不久,30萬鮮卑族人又一次遷入中原,落戶定居。

    第二次是在北魏孝文帝時,隨著都城落戶洛陽,一百萬鮮卑人來到中原,這些人后來慢慢融合到了漢族里面。

    第三次是金朝時,150萬女真人先后分三批遷入,分布到了中原廣大區域。

    最后一次則發生在元朝,當時隨著全國的大統一,有30萬少數民族落戶到中原,其中以蒙古人和回回族為主。

    100個姓氏中

    78個姓氏根在河南


    民族大融合,為河南人帶來了基因多樣性。同時,河南的“根文化”,也為河南人為何配型成功高,找到了另外一個“佐證”。

    “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核心。”任崇岳說,東周時,華夏族形成,漢代形成漢族,之后,以漢族為核心,中華民族形成,而這些都在中原地區發生。

    任崇岳介紹,由于戰亂、災難等原因,歷史上,中原人大批地遷出。最早時,是西晉末年,中原發生戰亂,導致中原老百姓大規模南遷,當時有70萬人。
    后來,唐代的安史之亂、陳元光開發福建漳州、黃巢起義、金滅北宋、蒙古人滅金、朱元璋滅元等歷史事件中,都引起了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遷,這些人中的后代,慢慢遍及全國各地乃至國外。

    “從姓氏的發源地就可看出河南的這種根文化。”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星光,曾經對河南姓氏做了一次研究和考證。

    他發現,100個大姓氏中,有78個姓氏全部或部分起源于河南,而臺灣的陳、林、鄭、黃四大姓氏的郡望地都在河南。

    河南人“生命種子”

    到達的25個地方


    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西以及香港、臺灣。

    河南人“生命種子”

    到達的3個國家


    2012年2月14日, 平頂山志愿者張惠潔捐出“生命種子”,為韓國一名白血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而她也成為河南首位為韓國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2007年6月15日,商丘青年李化軍,向一位阿富汗籍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中國造血干細胞資料庫建立以來,首位向國外非華裔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2007年11月27日,開封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楊文莉捐出造血干細胞,去挽救新加坡一個患者的生命。(原標題:400份“生命種子”都到了哪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01-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