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試卷、書院里老師批改的作業、用老鼠須寫成的蠅頭小楷……1月22日起,這些不曾輕易示人的珍貴文物在鄭州圖書館新館舉辦的中國書院教育文物展上揭開了神秘面紗。
中國書院教育文物展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聚協昌博物館主辦,共展出2000余件文物,分為古代書院、河南書院、書院與科舉、書院與學堂、書院與書法、書院先生批改的課業等5部分。那些發黃甚至破損的課本、作業本、試卷、錄取證書、成績表等文物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書院和河南書院發展的歷史,也反映了舊時科舉人、書院人和私塾先生們在書院內的生活情況。尤其是老師在學生作業上密密麻麻的批改,引起很多觀眾的感慨。
展覽中還特別展出了武舉考試的珍貴資料、百幅法國早期石印畫刊、民國教育資料以及抗日根據地課本等文物,其中“武舉三試”中的大刀、兵法布陣圖、1949年10月2日的《河南日報》、民國時期的語文試卷、教書先生的老花鏡等文物令很多觀眾眼前一亮。
聚協昌博物館館長郭鵬說,河南在唐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書院麗正書院,而歷史上河南曾有2000多個書院,其中包括著名的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書院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脈絡,我們從全國范圍內搜集、整理這個展覽是為了將書院文化傳遞給每一個普通百姓,讓更多人了解書院與河南的不解之緣。
據悉,該展覽將在鄭州圖書館新館長期陳列,市民可免費參觀。(原標題:中國書院教育文物展 揭開“蠅頭小楷”的神秘面紗)